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平分生命(20 分) ①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惟一的亲人。所以...

平分生命(20 分)

  ①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惟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②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

  ③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和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有些犹豫,10 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④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⑤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 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作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⑥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紧握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⑦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⑧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到100 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 年!”

  ⑨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纯真的诺言。  (选自《知识文库》,作者崔洁、有改动)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相依为命”的含义。(4分)

2.从全文看,“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请概括回答。(4 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⑦段中画线句子,思考:“男孩”眼中为什么会“放出光彩”?(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4.文中的“男孩”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第③段中说,男孩“经过一番思考”。根据上下文,发挥合理想像,具体描写男孩的“一 番思考”。100 字左右。(4 分)

 

1.彼此依赖,共同生活。 2.(1)给妹妹输血     2)和妹妹平分生命 3.男孩因为不会抽血而丧命,所以他眼中放出了光彩。 4.勇敢、无私、富有爱心及现身精神。 5.略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根据第1段“父母早逝,她是他惟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以及第3段“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这两个语境理解出“相依为命”的含义为“彼此依赖,共同生活”。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第4段中“男孩认为自己鲜血就会死去的情况下为妹妹鲜血”以及第8段中“要把自己的100虽分一半给妹妹”概括出“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主要表现“(1)给妹妹输血 (2)和妹妹平分生命”这两件事上。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第4段男孩的问话“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以及医生的回答“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分析出男孩眼中放光彩的原因是“男孩因为不会抽血而丧命”。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男孩给妹妹输血以及与妹妹平分生命这两件事分析出男孩子具有“勇敢、无私、富有爱心及现身精神”等性格。 5.本题考查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根据“男孩子仅有10岁的年龄、他与妹妹相依为命以及男孩对妹妹的感情”这几个方面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记叙文阅读:阅读下面课外选文,完成文后题目。(40分)

抬起头来做人 梁文福 (20分)

  ①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叫人捐钱。”

  ②对小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

  ③小男孩的妈妈取出5块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妈妈注意到了,问他:“怎么啦?”

  ④小男孩低着头说:“昨天,同学们交筹款卡时,捐的都是100块、50块。”

  ⑤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当然,小男孩不属于前者。

  ⑥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比多,也不是自卑。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况且,学校还举行班级筹款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班。

  ⑦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了。”

  ⑧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走出去,把筹款卡交给老师。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⑨妈妈说的那—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那是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1.结合第⑤段说说小男孩在班上是属于哪种类型的学生?(2分)

答:                                                                

2.5肯定比500小,在第⑦段里,小男孩的妈妈为什么说“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呢?(4分)

答:                                                                

                                                                    

3.阅读第⑧段回答。简要说说画线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的深刻含义。(4分)

答:                                                                

                                                                    

4.简要说说划线的两处“抬起头来”有何不同?(2分)

答:                                                                

                                                                    

5.文章说,小男孩学习到了“捐”的意义,这“捐”的意义是什么?(4分)

答:                                                                

                                                                    

6.试结合文章内容阐述本文所蕴含的哲理。(4分)

答:                                                                 

                                                                     

 

查看答案

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题目。(15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本文节选自《               》,作者是清代文学家            。(2分)

2.请你说说下面划线词的意思(4分)

(1)项为之                (2)鹤云端                

(3)数十                  (4)喷以烟                

3.请你翻译下面语句。(4分)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译文: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文:                                                          

                                                                    

4.本文记叙了几件趣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5.作者是如何使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2分)

答: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2分

童 趣

沈复(清)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将答案填在括号内。

(1)徐喷以烟。 徐(   )(2) 项为之强。强(   )

2.翻译下列句子。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拔山倒树”中的“山”实际上是指___________,“树”是指___________。

(2)“见二虫斗草间”,这“虫”在作者眼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庞然大物”实为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平常之事,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9分

寒暑易节,四季更替,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周而复始。不经意间,我们发现,我们与自然界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因四季的变更而显得异常精彩美丽。来吧,同学们,让我们迈着轻快的脚步走进自然,走进四季。

1.【活动一:话说自然】季节的体会一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由于性格和经历的不同,人们对四季的感觉也千差万别。请你给四季分别确立一个优美的主题。并说说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1)我确立的主题分别是:触摸春天的心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享受冬天的蕴藏。

(2)最喜欢________季,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亲近自然】在钢筋水泥房里感受大自然,不免有些遗憾。只有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我们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亲近自然,你会发现,与自然交流不仅可以放松心情,更可以净化灵魂。

请你从四季景色(如;春花、夏荷,秋水、冬雪等)中任选一种,并为它写出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描写性的话(50字左右),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我选的景色是____________

我的描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3分

“星星——只能白了青年人的发,不能白了青年人的心。”你读过这样篇幅短小却蕴含丰富的短诗吗?这种诗被称为“小诗”。五四运动后,它曾盛行一时。在数量众多的“小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冰心的《繁星》和《      》。它们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母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