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10分)
1.下列各题中表述有错误的是( )(3分)
|
A.《陈涉世家》选自《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共五部分,全书共120篇。 |
|
B.《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唐睢不辱使命》出自其中。 |
|
C.《雨说》的作者是台湾诗人郑愁予,他的诗歌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大多描写旅人心情,故被称为“浪子诗人”。 |
|
D.《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是晋朝史学家陈寿。 |
2.一部《水浒》,凸显一个“义”字。在众好汉眼里,“义”高于一切。请列举《水浒》中你认为最能体现“义”的两个故事。(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虎年说虎。“景阳冈武松打虎”、“李逵沂岭杀四虎”是《水浒》中的两个精彩的打虎故事,请任选其中一个。概述故事情节。(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词背诵默写。(10分)
1.俱往矣,________________,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
2.今夜偏知春气暖, 。(刘方平《月夜》)
3.___________________,枳花照驿墙。(温庭筠《商早行》)
4.《观刈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其中描写出农民劳作的艰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雨说》一诗中古典诗句的融化和影响明显可见。在阅读中我们会想起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________。”韩愈的“___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诗僧志南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考试结束不久,你作为学校广播站一名小记者去采访一位英语考满分的同学,原先设想的问题是:“你的父母是否具有辅导你学英语的能力?”但看到他的父母也在场,你发觉这个问题不合适,就改变了原先设想的问题。(4分)
1.原先设想的问题不合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么问才比较恰当,请你重新设计这个问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文中拼音将汉字依次填在方格内,书写规范、工整、美观。(4分)
我静静听着头顶上的雨滴声,我悟到了雨的精suǐ( ),仿佛饮了仙露,吸了qióng浆( )般飘飘欲仙。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有时柔màn( )如提琴,有时浑厚如黄钟,这令我浮想联piān( ),不能自己,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
汉字 |
|
|
|
|
|
|
|
|
|
|
|
|
|
|
|
|
|
题目: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亲人的重逢,朋友的惜别;获得成功的时刻,遭遇失败的瞬间;误会冰释后的拥抱,绝处逢生时的欢笑……这一幕幕难以忘怀的画面,长久地定格在我们记忆的屏幕上。让我们用深情的笔触描绘这一幕幕画面。
要求:①先写出完整的题目。②要求说真话,诉真情。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文后题目。(19分)
一把小刀的教益
①那位老师叫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记忆中印象深刻的,是年逾花甲的他总有着和蔼的、极具亲和力的笑容,发根处时常残留着染发剂褪色后留下的红黄相间的颜色。
②他以前是教物理的,在我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他教了我们一学期的手工课。手工课不是主课,每周只有一节,所以班里很多同学并不重视。难得的是,他上课却很认真,(甲)经常鼓励我们发挥想像力搞一些小发明,或布置一些手工作业要我们完成。而在每堂课上,他都会对这些“小作品”进行点评和打分。
③ 记得有一次,他要求我们“变废为宝”自制一把小刀,其实就是利用废弃的锯条,将一端磨出锋利的刃,另一端包上胶布以防扎手。他说每个人都必须完成,因为得分会记入期末的总评成绩。
④ 那时我特别希望自己的手工作品能够得90分以上,因为每次上课,他都会把得90分以上的作品收集起来,放在讲台上的一个“专区”里,让大家排着队上去参观。这是一种巨大的荣誉!但是,要得90分何尝容易,除非作品特别精致或者非常有创意,否则别想得到这个荣誉。
⑤为了这个梦寐以求的90分,我一回家就四处找材料,从我家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上找到一根光亮干净没有锈痕的废锯条。但是接下来的工作可让我犯了难:我家没有磨刀石,这可怎么办?突然,我的脑海里灵光一闪——我家门口的楼梯不太光滑,表面上布满芝麻大小的凹坑,在上面磨锯条一定行!
⑥于是,那几天一放学,我就端一碗水坐在楼梯口,把地和锯条都洒湿,然后就撅着屁股呼哧呼哧地磨起来,一直磨到母亲叫我吃饭时,才收工回去。下班的叔叔阿姨个个奇怪地盯着我,闹不懂这个小妮子满头大汗的在搞什么名堂。就这样卖力地干了两天,我的小刀终于“完工”了!我把它捧在手里,找来一块布包好,小心地搁置起来。
⑦上手工课那天,一看到别人做好的小刀,我心里立刻凉了半截。别人的刀刃磨得又光又亮,刀锋也长;而我的刀刃在楼梯上磨得黑不溜秋的,刀锋也是短短的,只能算是“小匕首”。无奈,我只好硬着头皮把“作业”交到讲台上。
⑧老师开始一件件地“鉴赏”我们的作品了,他很认真地给每一把小刀打分,每逢有做得精致的,他都要夸奖几句,并把这件作品放到讲桌最前面的“精品区”里。突然,周围一阵大笑,只见他从一堆精致的小刀里抽出我的“小匕首”,脸上一副诧异的神情。“这是哪位同学做的?”┅┅(乙)他微笑着轻轻地把我的小刀放到“精品区”里,和那些制作精致的小刀搁在一起。
⑨其实,手工课只是中学里无关紧要的一门课,他也只是我中学时代里众多老师中的一位,但我记住了他,记住了那把小刀,更记住了在那堂课上,记住了当他将我那丑陋的作品轻轻放进“精品区”时,脸上挂着的微笑。
⑩从那以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尽了最大的努力,别人就不会轻视我!直到现在,但凡我做一件事情,纵然身边高手如云,我也绝对不会为自己的弱势而自卑。因为我知道,只要自己努力了,就对得起天地良心。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中心事件。(2分)
2.请参照示例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原句:上手工课那天,一看到别人做好的小刀,我心里立刻凉了半截。
分析:“凉了半截”主要反映了“我”当时的心理感受,别人做的又光又亮的小,我感到惭愧、沮丧。
原句:我把它捧在手里,找来一块布包好,小心地搁置起来
分析:
3.甲、乙两处划线描写刻画了老师什么特点?分别做具体分析。(4分)
4.选文第⑧自然段省略号处写老师脸上一副诧异的神情,问是谁的作品。请根据上下文,发挥你的想像,以第一人称简要描述我那时紧张尴尬的情景。(5分,有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不超过80个字)
5.题目是“一把小刀的教益”,读完全文,请说一说文中的“我”从中得到什么样的教益?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对你有什么影响。(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