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山市(12分) 1.下列各组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相顾...

山市(12分)

1.下列各组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相惊疑/此失彼

B.始为山市/恍然大

C.惟楼一座/机四伏

D.中有楼者/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答:                                                                                                                                  

3.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3分)

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从孤塔耸起到□□出现为初生阶段;□□出现为发展阶段;□□出现是高潮阶段。(用原文词语填空)

4.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3分)

A.蒲松龄根据目击者的叙述,生动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

B.文中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C.文中划线句子“始悟为山市”是一句描写中的抒情,有点题作用。

D.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当时的人们不能用科学道理来解释山市这一自然现象,所以把当时的人们把“山市”称为 “鬼市”。

 

1.B 2.楼上的人来去匆匆,有的靠着,有的站着,姿态各不相同。 3.宫殿、城郭、危楼 4.C 【解析】 1.B中二者都是“明白”。A中 看/照顾  C中 高/危险  D中 象/如果 2.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时,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看清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替”,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移”,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猜”,指文言句中多义实词、带修辞的句子,要根据上下文灵活猜测处理。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回顾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看”;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念”;誊上卷子,字迹清楚端正无误——“写”。如:“屑、或、状”等重点词语要理解精准。 3.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从文章内容看,山市出现的过程应该从宫殿出现为开始,继而出现了类似城郭的建筑,达到高潮的阶段应当是出现了高楼建筑,学生学会用原文词语填写。 4.C中文中划线句子“始悟为山市”应是一句描写中的议论,有点题作用。议论表达方式就是作者在记叙文中记叙描写过程中发表的一种观点和看法,在记叙文中有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应理解其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探究。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班里准备在这天下午3点,在本班教室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假如你参加了这次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为营造活动气氛,教室里需要张贴几条名人语录,请你推荐一则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2分)

答:                                                                             

2.你一定已经读过一些名著,请你向同学推荐你最喜欢的一部名著,并简单说说你推荐的理由。(2分)

答:                                                                                                                                               

 

查看答案

使用下列词语写一段谈论生命的话,要求至少用上其中三个词语,并且运用一种修辞方法。(80字左右)(4分)

宽恕   收敛   卑微   短暂   脆弱   一丝不苟  小心翼翼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B.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顽强的学习毅力,就不难取得好的成绩。

C.一篇议论文观点正确、论据充分、结构完整,是衡量其好坏的重要标准。

D.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

 

查看答案

作文(45分,其中书写5分)

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人生百味,酸甜苦辣样样俱全。请你以“    的滋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2.请你以“那一次,我读懂了”为题作文。要求:加上适当的词语,补足题目,扣题作文;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15行。

 

查看答案

⑴儿子比我高了。

⑵一天,我看他打蔫,就习惯地摸摸他的头。他猛地一偏脑袋,表示不喜欢被爱抚。但我已在这一瞬的触摸中,知道他在发烧。

⑶“你病了。”我说。“噢,我还以为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什么药?”他问。

⑷孩子一向很少患病,居然连得病的滋味都忘了。我刚想到家里专储柜里找体温表,突然怔住。因为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自己在家就治了。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 ⑸“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我说。

⑹“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怎么办。找你。”他成竹在胸。“假如我不在呢?”“那我就……就找我爸。”

⑺也许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生病以后该怎么办。

⑻“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那我就忍着。你们早晚会回家。”儿子说。“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以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妈妈,你的意思是让我今天独自去医院看病?”他说。在病中,孩子依然聪敏。“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那好吧……”他扶着脑门说,不知是虚弱还是思考。“你到外面去‘打的’。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个本……”我说。“什么本?”他不解。“就是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号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妈妈,你不要说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

⑼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着你上医院。”他挣开来,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我要去找一支笔,把你说的这个过程记下来,我好照着办。”

⑽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刚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虽说很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

⑾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我虽然知道医院是一个缓慢的地方,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⑿虽然我几乎可以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的感冒,如果寻找什么适宜做看病锻炼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会教他独自去看病。万一他以后遇到独自生病的时候,一切再说吧。我只要这一刻他在我身边!

⒀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只是较平日有些拖沓。我开了门,倚在门上。

⒁“我已经学会了看病。打了退烧针,现在我已经好多了。这真是件挺麻烦的事。不过,也没有什么。”儿子骄傲地宣布。又补充说:“你让我记的那张纸,有的地方顺序不对。”

⒂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自己将要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⒃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包括生病在内的许多苦难。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1.联系语境,解释第⑽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按图索骥:                                                             

2.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过程中“我”的心理变化。(3分)

( 后悔 )——(       )—— (       )——(      )

3.揣摩第⑻段画线句中“咬着牙”这个短语,分析它在表达上的好处。(3分)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独句成段,强调“儿子”长大了,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后悔后悔后悔后悔

B.第⑹段“我”逼问“儿子”和第⑻段“喋喋不休地指教”,表现母亲是一个冷漠的人。

C.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起到了升华主题、深化中心的作用。

D.文中的“儿子”愿意接受磨炼,在母亲的指点下,学会了独自去医院看病。

5.你怎样理解第⒃段画线句?(4分)

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曾从长辈口授的“路线图”中获得过什么益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