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50分) 题目:寻找一盏灯 要求: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作文(50分)

题目:寻找一盏灯

要求: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按中考评分标准给分 【解析】命题属动宾短语。题眼在“寻找”上,宾语“灯”是“寻找”的对象,“一盏”则表明“灯”的具体化和实在性。要充分体现“寻找”之意,就要有一个具体的行为状态,或者有一个具体的行为印迹:“寻找”的起因、过程、结果等方面。这种行为印迹,可以是全方位的,也可以就某一方面(阶段)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看,“寻找”印迹在文中体现的力度,将决定着文章体现题旨的力度,当然也影响到得分的高低。可供思考的领域自然是多元的。可以呈现因为某种心理需求,抑或因为现实生活中所缺,或者还有其它因素的刺激与影响;也可以呈现追寻中的过程感受:或许一帆风顺,或许好事多磨,或许险象环生……经历本身就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还可以呈现追寻的种种结局:或许如愿以偿,或许踌躇满志,或许劳而无功……无论何种结局,都是追寻的回报,亦即无法逃避的客观存在,只要给这个“存在”一个合理的落脚点即可。“灯”,本义人人明白,照明用具、发光器具之类。若以此入题,自然不悖题旨。然而用此“实义”、“俗义”入题,要使文章出彩,似大有难度。若将“灯”义引申、虚化,可以呈现的状态又似乎难以穷尽:信念、信仰、理论、思想、观念……或者干脆就是带给人光明、温暖、希望、亲情、友情……之物。关键在于其象征、比喻之物要具有“灯”的特质,并尽可能恰当合理,合乎生活逻辑与思维逻辑。 “一盏”一词,在题目中看似无关紧要,其实不然。它的存在,即是指令所写之“灯”,必须“坐实”,切不可空泛,如天马行空般不着边际,或如天女散花般漫天开花,而要落在“一处”,定“点”开掘。唯此,才能写深写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乔  叶

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但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你知道种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水,没有水庄稼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吸取土层深处的水。这样,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蹲”,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蹲”,以一种外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我清楚地知道,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同时也不敢认为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而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知晓学习的人一种额外奖赏

一直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

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说“和许多人一样”? (3分)

2.第二段在内容上强调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分)

3.第四段中,“蹲 苗”的比喻是为了阐释什么道理 ?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分)

                                                                  

                                                                     

4.联系第五段内容看,画线句中“额外奖赏”指什么? (4分)

                                                                

                                                                 

                                                                   

 

查看答案

朦胧诗是上世纪70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流行的诗体。它的流行有时代的原因。但朦胧的手法大体相似,即多用象征、暗示,意象迭出等。通过你学过的朦胧诗,你试着说说下边这几句诗的大致意思。(3分)

“妈妈,我送给你一束荆棘,但玫瑰会在荆棘之中开放”。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2分)

鲁迅在《故乡》之中描写了儿时天真活波的闰土变成了一个麻木迟钝的农民,作者在文中说:“多子,饥荒,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你觉得这把闰土变化的原因慨括完了吗?联系鲁迅的其他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用诗文原句填空。(8分)

1.长江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2.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3.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4.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

6.江山如此多娇,                            。(毛泽东《沁园春·雪》)

7.此行何处,                      。(毛泽东《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12分)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2分)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无论魏晋(        )

太守 (        )           ④来问讯(        )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6ec8aac122bd4f6e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4.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作答。(2分)

5.你觉得文末“后遂无问津者”有什么言外之意?请说出你的理由。(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