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是( )
|
A.幽深沉缅依然如故沉默寡言 |
|
B.罕见娇艳隐姓埋名山崩地裂 |
|
C.峻岭脾气遮天蔽日岩浆横溢 |
|
D.漫长悬崖五彩缤纷万籁俱寂 |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
起承转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地灵人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
兴兴头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腻烦( ) 颦儿( ) 缚住( )
抠土( ) 画缯( ) 沁芳亭( )
诸葛亮如今已经成为了智慧的代名词。古今中外曾有许多与智慧有关的故事,诸如司马光砸缸、智取威虎山等等。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表现智慧的事件。试自拟标题,用一两百字叙说一个与智慧有关的小故事,并与大家交流一下。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第①段中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这个典故的主要人物是 。(2分)
2.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3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恐托付不效 (3)以伤先帝之明
3.下面句子中划线的“之”与“败军之际”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4分)
|
A.咨臣以当世之事 |
B.吾欲之南海 |
|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D.永之人争奔走焉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5.你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4分)
《与顾章书》(吴均)
仆(1)去月谢病,还觅薜萝(2)。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3),孤峰限(4)日,幽岫(5)含云,深溪蓄翠,蝉鸣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6)幽居,遂葺(7)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8)。山谷所资(9),于斯(10)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11)
注释:(1)作者谦称。(2)〔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3)〔森壁争霞〕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4)(限)遮断。(5)〔幽岫〕幽深的山穴。(6)〔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7)〔葺〕修建。(8)又名竹米,隐士所食之物。(9)〔资〕出产。(10)这里。(11)〔仁智之乐,岂徒语哉!〕意思是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非虚妄之语。
1.文中作者描写了石门山怎样的美景?(用文中语句回答)(4分)
2.作者选择石门山为归隐之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3.你对作者的归隐之举持何态度?请简述观点及理由。(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