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        ,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出文段中所缺的句子。(4分)

(1)            (2)              (3)              (4)                   

2.解释句中划线词语。(2分)

(1)可以                                  (2)                       

(3)穷乏者                                (4)为身死而不受                 

3.翻译。(4分)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文首用人们对鱼和熊掌做取舍的现象打比方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这种论证方法叫什么?(1分)

5.“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两个事例在性质上成相反性,以此特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叫什么?(1分)

6.议论文中根据论点联系实际而提出的希望、措施等叫结论,本文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希望?(1分)

7.请你用当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例替换掉 “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两个事例,你会换成哪两个?(2分)

 

1.故不为苟得也 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1)辟通“避”,躲避 (2)用脚踢 (3)得通“德”,感激 (4)乡通“向”,从前 3.(1)由于这样就能生存却有不利用(这样的生存方法)。 (2)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高官厚禄),现在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就做接受高官厚禄的事。 4.比喻论证 5.正反对比论证 6.是亦不可以已乎 7.两例相反性质切符题即可 【解析】 1.学生能准确背诵原文,学会用原文来填写内容,这里应注意“苟、辟、辨”等词语的书写要正确。 2.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重点实虚词)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3.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由是、乡、穷乏”等重点词语要理解精准。 4.打比方用在议论文中就叫喻证,此处用鱼和熊掌来比喻“生和义”,学生能准确判断论证方法的类型。 5.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用正反相对立的方法来进行论证,这就是对比论证,这里来突出证明“舍生取义”的重要性。 6.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筛选并提取文言文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 7.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内容设计合理,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解释上文中加点字。(4分)

躬: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惟:                       诣:                       

2.补出省略的词语。(2分)

 (1)时先主屯(    )新野   (2)君与(    )俱来

3.填空。(2分)

(1)三个臭皮匠,顶个                       

(2)徐庶进曹营,                       

4.简答(4分)

(1) 徐庶对刘备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表明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      

                                                                          

(2)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一席话这表明刘备是个                                                  的人。

5.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              。写出来源于三国故事里的三个成语:                                           。(2分)

 

查看答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本段节选自《          》,作者是                。(2分)

2.下面词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崩殂(死。皇帝死叫“崩”;殂,死亡)  B.殊遇(特别厚待)

C.恢弘(气势宏大)                      D.引喻失义(说话中称引譬喻不恰当)

3.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广故数言欲    B.河曲智叟以应

C.今亦死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4.下面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危急存亡之    一叶落而知天下

B.忘身于    无敌国患者

C.追先帝之殊遇    笼四野

D.塞忠谏之路也    固国不山溪之险

5.下面加点的部分不能连读的一项是(    )(2分)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6.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

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

D.本段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7.这段文字分析了蜀国的内外形势,作者的用意是(    )(2分)

A.表达对“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先帝的怀念。

B.赞扬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的忠心耿耿。

C.表达出师伐魏以报效先帝的决心。

D.希望刘禅认识形势的危急,实施广开言路的政策。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划线代词分别是何人,选择正确的一项(    )(2分)

(1)为佣耕               (2)今或闻无罪二世杀

(3)忿恚尉,令辱         (4)以激怒

A.吴广     守丞    将尉    陈胜

B.陈胜     将尉    吴广    将尉

C.陈胜     扶苏    吴广    将尉

D.吴广     扶苏    将尉    吴广

 

查看答案

说说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或用法(4分)

(1)辍耕之垄上(    )

(2)怅恨久之(    )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4)项燕为楚将……楚人怜之(    )

 

查看答案

指出加点的“以”、“为”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5分,每空0.5分)

6ec8aac122bd4f6e

6ec8aac122bd4f6e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