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句中划线词语。(2分)

(1)固怪之                                 (2)所鱼腹                       

(3)次所旁                                  (4)陈胜                        

2.解释下列古今异义的词语。(4分)

(1)天大雨  古义:                         今义:                      

(2)卒中往往语  古义:                       今义:                      

3.翻译句子。(4分)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4.文段揭示秦末农民起义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1分)

5.陈胜吴广决定起义后所做的舆论准备工作是                ,这说明陈胜具有        性格。(3分)

 

1.(1)以通“已”,已经。  (2)用网捕  (3)往(到) (4)称王 2.(1)古义:适逢(恰巧遇到)  今义:集会(开会) (2)古义:到处              今义:时常(经常) 3.重直译,重课本注释,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要求要翻译出来,省略成分用括号 补出 (1)现在逃亡也是死,发动大事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2)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4.天下苦秦久矣。 5.置书鱼腹      篝火狐鸣      善于谋划(或近义词语) 【解析】 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重点实虚词)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2.学生应了解有关文言词语古今不同的用法,学生应对个别词语加以识记,理解正确即可。 3.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注意“等、数、将”等词语理解要准确。 4.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5.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此处能正确概括起义后所做的舆论准备和陈胜的性格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然(è)          恣(suí)       闹(xī)          着肚子(tiǎn)

B.刀(chuò)     害(zèn) 带(qiè)          衣衫褴褛(lánlǚ)

C.病(zhuó)    然(wǎng)   打(gǒng)         神情恍惚(huǎnghū)

D. 白(shà)     桥(zhàn)     鄙(yí)         挖心胆(sōu)

 

查看答案

请将下面语句准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勿忘国耻,理性爱国。

 

 

 

 

 

 

 

 

 

 

 

 

 

 

 

 

 

 

 

 

 

 

 

 

 

 

 

 

 

 

 

 

 

 

 

 

 

 

 

 

 

查看答案

古诗词名句默写。(10分,每小题1分)

1.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3._________________,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直抒胸臆,赞美梅花饱爱摧残却依然不改坚贞节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更深夜静,月光倾洒,诗人刘方平仰望寥廓天宇,发现斗转星移,感觉时光正悄然流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思乡,是古典诗歌中永恒的主题。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吟诵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绵绵乡情;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则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蓄流露出脉脉乡思。

7.春是美的,而早春的景色尤为清新撩人。白居易春行钱塘湖,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景象深深陶醉;晏殊在梨花落后的清明时节,踏青户外,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点嫩绿与声声鸟鸣。

8.诗人常常将关切的目光投射到广大劳动人民身上,通过描写他们艰辛的劳作,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请你写出两句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傅雷家书》中引用了李白和杜甫的诗句来赞美黄河与扬子江的宏伟气势:“……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10.在人的一生中,遇到挫折打击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把挫折磨难变成成功的垫脚石。正如朱熹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笑对坎坷,才能赢得成功。

 

查看答案

作文

按要求完成作文。

同学们,你们平时关心的人和事物一定很多吧!你们不仅关心熟悉的、亲近的人,也关心那些不熟悉但希望得到帮助的人;你们不仅关心身边在教育、体育、公益事业、人际关系等方面发生的事,也关心全社会在两个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你们不仅关心一套邮票的发行,一项竞赛的态势,不仅关心自身素质怎样提高、人生道路怎样走好,也关心文化市场对青少年的影响、下岗工人的困难和他们对再就业的期盼,甚至还关心世界航天技术、生物克隆技术的新进展以及世界和平的新进程……现请你从自己众多的关心中选择一项,在具体的叙述过程中,表达你的思想和情怀。

题目:我关心              

要求:①先根据上面的提示,把题目补充完整。②以记叙为主,结合适当的抒情、议论。③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点燃一个冬天》(游 睿),完成小题。(18分)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谋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看到啥了?”女人问。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吸。”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汽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1.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4分)

早上: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2.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                  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              、              的好女人。(3分)

3.文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

4.请对【A】处划线句作简要点评。(4分)

5.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4分)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