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入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7分)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本字(3分)

①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________通________

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________通________

③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________通________

2.判断词语的解释正确与否,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的画“×”(2分)

A.会天大雨,道不通                 会:正赶上(   )

B.失期,法皆斩                     法:按法律(   )

C.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亡:逃走(   )

D.此教我先威众耳                   威:威吓(   )

3.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原因是(用文中句子回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分)

4.对陈胜、吴广采用“鱼腹藏书”、“篝火狐呜”等办法的原因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1分)

A.卜封的人要他们“卜之鬼”,于是就照着做了。

B.这样做增加了神秘感,使大家认为鬼神都在帮助陈胜,增强了信心。

C.借以在群众中树立“大楚兴、陈胜王”的信念和起义队伍的威信,表现了陈胜、吴广的组织才能。

D.为了制造革命舆论,争取群众的支持,表现了陈胜、吴广的组织才能。

5.对“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一句的意思理解准确的是(   )(2分)

A.现在逃跑是死,起义是死,一起等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

B.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等待死期,为国家而死可以吗?

C.今天就要死了,发动起义也是死,坐着等死,不如为国家大事而死啊!

D.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6.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今闻无罪,二世杀之。

以为死,或以为亡。

B.吴广以为

足下卜之鬼乎!

C.陈胜、吴广皆当行,为屯长。

又间令吴广之所旁丛祠中。

D.陈胜、吴广谋曰:“今亡亦死……”

当立者公子扶苏。

 

1.略 2.A√  B√  C√  D× 3.①会天下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②天下苦秦久矣 4.C 5.D  6.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①適  通  “谪”  ②唱  通  “倡”  ③以  通  “已”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D、此教我先威众耳   威:威服。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第一次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的分析来解答此题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陈胜、吴广采用此方法主要是想在士卒中树立威望,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们具有杰出的组织才能。 5.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此句时,注意“亡、等、死”等字的意思即可。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A.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有人)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B.吴广以为然。(正确)然足下卜之鬼乎!(然而)C.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编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行军驻扎)D.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于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经过分析,应该为“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默写(10分)

1.                   ,柳暗花明又一村。

2.浊酒一杯家万里,                   

3.                  ,把酒话桑麻。

4.公然抱茅入竹去,                    

5.                                         ,盖竹柏影也。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能体现杜甫体察人间冷暖、兼济天下情怀的诗句是                                            

7.《浣溪纱》中,表现诗人相信只要执着追求,人生也能焕发青春、充满活力的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诗句是: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三峡一带险峻、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

B “仲春”是指春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三月。

C作者在《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中抒发了对青海湖的赞美,对美好大自然的神往,也流露出作者的感慨:希望人们爱护自然,保护自然。

D“最难得的,是在三峡中绝不容易见到的几十株潇洒的竹子,石崖上还倒悬着不少的红色紫色的花。”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查看答案

根据所给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或成语。(2分)

(1)各走各的道路。(             ) (2)味道鲜美可口 (        )

 

查看答案

给画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   )印 参(    )  (   )骨  摇yè (    )  璀càn(   ) shān(   )然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含义。(8分)

(1)已失期(               )

(2)外兵(                 )

(3)陈胜(                 )

(4)指目陈胜(               )

(5)诸君县秦吏者(             )

(6)次所旁丛祠中(              )

(7)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

(8)此人可见,不可屈致也(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