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有滋有味的贫穷生活》一文,完成文后题目。(22分) 我读小学低年级时,大家...

阅读《有滋有味的贫穷生活》一文,完成文后题目。(22分)

我读小学低年级时,大家都穷,很多孩子都吃不饱饭。

到朋友家玩,发现一个有趣的东西——西瓜做的面具。因为那里是农家,有堆积如山的西瓜。就像现在万圣节时大家用南瓜做的面具一样,那个面具是用西瓜皮做的。“真有趣,真好玩。”见我赞不绝口,朋友就把那个西瓜面具送给了我。我喜不自胜,很郑重地抱回家给外婆看。“阿嬷,好不好看?”“哦,很有意思。”外婆也赞同地看着。

晚上睡觉时我把西瓜面具放在枕边,打算明天带到学校向同学们炫耀。可是早上醒来,一睁眼,发现枕边的西瓜面具已经无影无踪了。外婆去上工了,不在家,我没办法,只好上学去。

放学回家后,再问外婆:“阿嬷,我的西瓜面具到哪里去了?早上起来就没看到了。”“啊,那个啊……”外婆笑嘻嘻地让我看看玻璃盘子,“看,很好吃吧?”西瓜皮正腌在盘子里。

在穷人生活中,最要紧的是每天的饮食。屋子虽破,还能遮风避雨;衣服不求奢华,也不愁缺欠,总有表哥穿过不要的给我。只有饭是每天非吃不可的,因此外婆在吃的方面也就格外精明。

首先,外婆很爱喝茶。喝过茶就会有茶叶渣,她把茶渣晒干,用平底锅煎脆后洒上盐巴,就变成“茶叶香松”。如果在现在,可以打着富含茶素的“外婆香松”称号大卖特卖也说不定。

再就是鱼骨头。“鱼骨含有钙质,吃吧。”外婆这么说着,连很粗的鱼骨头都叫我吃下去。但总有些鱼骨头是肯定嚼不碎的硬骨头,像鲭鱼的骨头。每次吃完鱼肉后,外婆就把鱼骨头放在碗里,倒进热开水,冲成骨汤喝下去。这还没完哪,剩下的鱼骨头再晒干,用菜刀剁碎,压成粉,当作鸡饲料。其他还有苹果皮、有伤痕的蔬菜等等,都被外婆当作了鸡饲料。

外婆总是不无得意地说:“只有可以捡来的东西,没有应该扔掉的东西。”

说到捡来的东西,河滨“超级市场”每年都有一场美食盛会。那就是盂兰盆节。在九州岛,盂兰盆祭祀的最后一天有送神的“精灵流”仪式,就是在小船上载着鲜花食物,顺着河水漂流而下。

你大概已经猜到,从上游漂流下来的小船,当然又被外婆的木棒拦住了。外婆捞起小船,拿起上面的苹果、香蕉等水果。我是很想吃苹果、香蕉,可是第一次看到外婆这么做时,担心遭老天惩罚。“阿嬷,这是供给菩萨的东西吧?”“嗯。”“这样做不会遭老天惩罚吗?”“什么话?这样放任它们漂下去,水果腐烂了,会污染大海,也给鱼类带来麻烦。”她说着,捞起一艘艘小船,手不停歇地只顾拿起水果。“可是……”外婆继续说:“船上还载着死人的灵魂,不好好送回河里不行。”说着,又把小船恭敬地放回河里,并双掌合十说:“谢谢。”

外婆是虔诚信佛的人。她每天早上供佛的食物从不马虎,即使这么穷,外婆对寺庙的捐献和佛事的供奉,也绝不吝惜。

如果有菩萨因为我们这每年一度的美食盛会而惩罚我们,会让人觉得菩萨没有菩萨心肠。

瞧,贫穷的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围绕这一内容详写了哪二件事?请简要概括。(7分)

2.文章最后为什么要补充叙述外婆是虔诚信佛的人?(4分)

3.从全文看,外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怎么表现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分)

外婆是个           的人。

简要分析:                                                                

4.体会文末“贫穷的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所蕴含的情感,并简要说说它在本文结构上的作用。(6分)

⑴蕴含的情感:                                                           

⑵结构上的作用:                                                         

 

1.(7分,第一问3分,后一问4分)叙写了外婆的精明安排使我小学时贫穷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事。围绕这一内容详写了外婆把我的西瓜面具腌成好吃的菜和外婆捞盂兰盆祭祀水果给我们吃两件事。 2.(4分。每点2分)为了说明外婆捞盂兰盆祭祀水果的行为也是一种善举,避免读者产生误会。 3.(5分)精明的人(2分),如在吃的方面,用茶渣做“茶叶香松”,对鱼骨头的处理,盂兰盆节捞食物等都能看出外婆极为精明(3分)。(如答为:外婆是虔诚信佛的人。她每天早上供佛的食物从不马虎,即使这么穷,外婆对寺庙的捐献和佛事的供奉,也绝不吝惜。未注意结合全文,给2分) 4.(6分。每项3分)情感:贫穷的生活环境里也可以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蕴含着作者乐观的情感(或:蕴含着作者对外婆精明安排的赞叹、钦佩、感激之情)(言之有理即可)。作用:总结全文,照应文章题目。 【解析】 1.整体感知文本,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学生学会用记叙的要素来概括文本内容。作答时,能答出外婆把我的西瓜面具腌成好吃的菜和外婆捞盂兰盆祭祀水果给我们吃两件事即可。 2.这是对记叙文记叙顺序的问题的考查。学生应了解插叙情节的内容,明确补叙情节在文章中对情节叙述和人物刻画的表达作用,结合语境做具体分析和回答。此处是为了说明外婆捞盂兰盆祭祀水果的行为也是一种善举。 3.这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如:从“用茶渣做“茶叶香松”,对鱼骨头的处理”看出“精明”;从“供佛的食物从不马虎”看出“虔诚”。 4.分析语句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学生应学会观察语句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结构与内容的作用。此处,在结构上是总结全文,照应文章题目,在内容上是蕴含着作者对外婆精明安排的赞叹、钦佩、感激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囚绿记》(节选)一文,完成文后题目。(16分)

①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

②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③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⑤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13.选文中作者紧紧扣住长春藤的“绿”来行文:    →观绿→    ,表现了作者对“绿”的酷爱之情。(2分)

14..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特点?写出其中两点并举例说明。(4分)

15.选文第⑤段说“植物是多么固执啊”,从文中找出表现其“固执”的句子,并分析这样描写表现了长春藤什么精神品质。(4分)

16..第⑥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这是一种怎样的矛盾的心情?请你写出来。(3分)

17.下面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这句话是从侧面反衬我爱绿之深。

B.第④段“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一句是个过渡句,在结构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第④段“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D.第⑥段“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这句细腻地描写了青藤颜色的变化,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对青藤绿色渐消的心急和怜爱。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8分)

秋水(《庄子》)

秋水时至,①                。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②                     ,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补充上文空白处2分①                                     

2.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   ,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后人把他与老子并称“老庄”。(1分)

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牛马。      辩: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面目:      

(3)东面而视,不见水                       端:          

(4)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                  少:           

4.下面所列各句中划线的“见”字与“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一句中“见”字意思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儿童相不相识

B.于是入朝威王

C.扁鹊蔡桓公,立有间

D.吾长笑于大方之家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 写出从文中脱化出来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         (2分)

7.从庄子“道”的观点看,事物无大小、是非之分,一切都是相对的,但作为寓言故事,我们可以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3分)

                                                                      

 

查看答案

综合探究:诸子百家。(8分)

1.初识“诸子百家”(3分)

诸子百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意蕴丰富的典故和成语,根据你课内外掌握的知识,用线段将下列相关内容连接起来。

梦中化蝶     孔子     望洋兴叹

后生可畏     孟子     不耻下问

择邻教子     庄子     舍生取义

2.走进“诸子百家”(5分)

①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下列文章中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是(    )(3分)

A.《小石潭记》

B.《满井游记》

C.《桃花源记》

D.《岳阳楼记》

②请从以下列项中选取一项,探讨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意义。(2分)

a.墨子“非攻”思想   b.老子“无为”思想  

选项(    ),现实意义: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8分)

1.大漠孤烟直,               

2.                 ,蜡炬成灰泪始干。

3.不应有恨,               

4.起舞弄清影,                

5.商女不知亡国恨,               

6.             ,夜吟应觉月光寒。

7.无可奈何花落去,               

8.               ,千里共婵娟。

 

查看答案

成语让我们的文字典雅,下面的句子中哪个成语的运用是恰当的呢?(    )

A.小明改正了上课说话的毛病,真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啊。

B.边防战士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哨岗。

C.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自己,既不能自高自大,也不能自暴自弃

D.这次月考小明举世无双地考了年级第一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