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草书大王(10分)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

草书大王(10分)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ɡ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1.下列句子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索笔疾执所问曰

B.丞相自听茶声然

C.汝不早问燕山骑鸣啾啾

D.侄然而止不因势象形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何字也?

(2)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

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3分)

 

1.B 2.(1)这是什么字呢?(2)张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 3.该责怪的是张丞相。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不改正错误;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儿不早点儿问。 【解析】 1.B中二者都是“好像”的意思。 2.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熟视”等重点词语要理解精准。 3.这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表现的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本文选自课文         ,作者          ,字            代著名诗人。(2分)

2.解释下列实词(2分)

①便还家           ②来问讯  ③不知有汉  ④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意思(2分)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作者在写这篇课文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理想?(4分)

 

查看答案

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法国沦陷区。德国军官把一位被打得皮开肉绽的美国士兵推出来示众。士兵目光炯炯有神地掠过悲愤又无奈的人群,慢慢举起凝着血痂的手,用中指和食指比划出一个“V”字来,众人轰动。德国军官震怒了,令人砍去他的手指。士兵昏厥过去。一盆冷水把他浇醒,他又艰难地站起来,突然伸出两只已无手指的血臂,组成一个更大的“V”字,向蓝天伸去。全场一瞬间死一般沉寂,旋即海浪般沸腾

残暴的德国军官颤栗了,他没有想到这个象征胜利的英文字母竟是这般无处不在,无可匹敌。他垂下头来,看到台下的民众都张开了自己的手臂。

那个德国军官在一刹那间突然明白了他半生都未懂的一个道理:即使他能砍去所有的手臂,也无法砍去这个字母所代表的信念。

1.美国士兵用中指和食指比画出一个“V”字来,表明什么意义?(3分)

2.文中划线句,写众人为什么先“沉寂”后“沸腾”?这写出了人们怎样的心情?(3分)

3.文中描写美国士兵两次用手打出“V”字,在场的敌人和众人先后有怎样不同的反应?他这一英雄行为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4.本文表达的中心是什么?给本文拟个恰当的标题。(3分)

5.结尾那句话阐明了德国军官突然明白的道理。古近中外阐明同一道理的类似的格言还有许多。请你举出一、二句来。(3分)

 

查看答案

番薯(龙应台)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洋葱、花菜、胡萝卜、青椒……一篮一篮蔬菜水洗过的青翠。我拎起一个沾了土的番薯,心里一阵喜悦:十个月大的孩子今天将吃他生命中第一口番薯,世界上有这么多甜美的东西等着他一件一件去发现,真好——

“你们怎么处理番薯的?”有人在背后问我。是个五十几岁的妇人,带着谦和的微笑。不等我回答,又继续说:“我只会放在水里煮一煮.你们东方人一定有比较高明的吃法……”也许,但是我这个东方人只会把番薯丢在水里煮一煮。实话实说,她显得相当失望。

“我是以色列人,在苏黎世住二十几年了。不,我不喜欢瑞士!”不喜欢这个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国度?为什么?

“工业高度的发展,环境都被破坏了,你看,树也被砍了,草原上盖房子,大自然愈缩愈小……”她抱怨着,我心里在说:妇人,你简直人在福中不知福,在瑞士说环境污染?

我看到的湖,清得可以数水中的水草石头,雪白的天鹅、黑色的野鸭在雾中若隐若现,栗子落进湖里几声滴答。我看到一里又一里的草原,草原边有郁郁的森林,林中有潮湿长着果莓的小径。苹果树扎根在草坡上,熟透的红苹果滚下坡来,被花白的乳牛蹄子踩碎。牛脖子上的铃铛在风里叮当叮当传得老远。而她在抱怨大自然的破坏?

 “我比较向往你们中国;人与大自然和谐的共存,尊敬大自然,体认人的渺小……”

  我忍不住笑起来。又是一个向往东方文明的西方人!她大概在书店里买了两本封面优雅的介绍东方哲学的书,用空灵的画与空灵的文字谈禅家、说老庄。她怎么不知道哲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呢?或者曾经有个中国人热切地告诉她,中国是如何如何地与天地为一体,她显然不知道洞庭湖三十年来缩小了一半,也不知道这五年来,天然林面积每年在减少,更不知道台湾的民众日日在呼吸污染的空气,在几近“死亡”的河流中捕捉含重金属的鱼,山林缺少水土保持,水灾频发……

 “我也不喜欢瑞士人的物质主义,一心一意只是钱、钱、钱。他们根本忘记了如何简单地去生活。你们中国人就不会这么功利,你们比较讲究精神性灵上的追求,对不对?”

  望着她热切的眼睛,我尴尬着不知说什么好。

 “而且,在瑞士,人的心很冷,人与人的距离很远。每个人都守着自己美丽的房子、昂贵的汽车、漂亮的花园,可是人与人之间没有温情,房子越大,人越寂寞。你们中国人很讲感情的,不是吗?”

 “是的。”我很肯定地回答,她开心地笑了。可是,我没有办法对她解释中国人与瑞士人一个重要的不同:中国人对“自己人”讲感情、重道义,对陌生人却可以轻易践踏。瑞士人或许对“自己人”非常冷漠,但他们对“陌生人”却显得相当“温情”;我若牵着幼儿的手出去,一副“妇孺状”,一路上不断有人帮我开门、关门、提菜篮、推婴儿车;连公共汽车都会在开动之后又特别为我停下来。

  “住上几年你就会知道,”妇人握着我的手道别,“瑞士实在不可爱!你一定会想念中国。”

   我已经在想念中国了,可是我想念的中国不是她包装精美的东方幻想国,而是一个一身病痛但生命力强韧的地方。

拎着番薯回家,要放在水里煮一煮。(摘自《人在欧洲》,三联书店,1994年3月)

1.本文以“番薯”为题,但写“番薯”的内容却很少。“番薯”在文中有何任用(2分)

2.文中的妇人和作者对瑞士和中国有不同的认识。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3分)

 

瑞士

中国

老妇人

环境被破坏;讲求物质主义;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

 

作 者

 

 

3.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味下列语句。(4分)

(1)她显然不知道洞庭湖三十年来缩小了一半,也不知道这五年来,天然林面积每年在减少,更不知道台湾的民众日日在呼吸污染的空气,在几近“死亡”的河流中捕捉含重金属的鱼。(提示:“不知道……也不知道……更不知道……”这一句式有何表达效果?)

(2) 望着她热切的眼睛,我尴尬着不知说什么好。(提示:“我”为什么会感尴尬?)

4.文中画线句子蕴含着作者对中国怎样的认识和情感?(3分)

5.面对文中妇人对中国的这些认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2分)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理解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③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④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⑤老头子每天每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⑥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⑦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⑧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2分)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2.文中为什么把老头子比喻成“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3分)

3.文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性格?(3分)

4.“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这里的“愿望”指什么?(3分)

5.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2分)

鲁迅在《父亲的病》中觉得父亲临终时照习俗           是对父亲最大的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