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做三小题)(3分) 1.足蒸暑土气, 。力...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做三小题)(3分)

1.足蒸暑土气,          。力尽不知热,          。(《观刈麦》 白居易 唐)

2.          ,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          。(《月夜》 刘方平 唐)

3. 晨起动征铎,          。鸡声茅店月,          。(《商山早行》温庭筠 唐)

4. 大河上下,          。山舞银蛇,          ,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 雪》 毛泽东)

 

1.背灼炎天光 但惜夏日长  2.更深月色半人家 虫声新透绿窗纱  3.客行悲故乡 人迹板桥霜  4.顿失滔滔 原驰蜡象(每句1分,有差错不给分) 【解析】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文名句的背诵与填写能力。直接填写更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字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诵读能力。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学生填写时应重点突破“灼、驰、蜡”等这些重点字词的书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真正美丽的生命执着地追求着真善美,它不会趋炎附势地扭曲自己的现象,不会莫名其妙地涂改自己灵动的线条。

B.文化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个集体的整体,它可能主旋律很高雅,也可能很粗俗卑微,但都是一种文化。

C.见证了中国网络文学萌芽、成长、繁荣整个过程的“榕树下”,唤起的是“80后”那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D.控烟之所以如此步履维艰,一个主要原因是民众对吸烟危害的认识仍然不足的结果。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对大自然的赞颂,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雨说》、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唤起我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体验,使我们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

B.《敬业与乐业》的作者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对照“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我们的人生价值会有更深的领悟。

C.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他的作品《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最好的艺术学徒的修养读物”。

D.《陈涉世家》选自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的《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查看答案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西 湖

  袁宏道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4分)

(1)湖中人鸟声俱         (2)日更定矣

(3)湖中得更有此人       (4)

2.用“︱”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2分)

此  时  欲  下  一  语  描  写  不  得。

3.请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在标点变化之后语义上的区别。(2分)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2分)

5.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写景方法的不同。(4分)

A、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6.《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苏轼的孤独与美丽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希望通过出仕而实现自己为国为民的伟大报负,但因为他们的自我张扬的个性释放违背了官场权力的运行规则,触犯了政治家的权力,而受到政治权贵的挤压和摧残。苏轼为保持自己下为国为民、上忠君事主的真挚之心,更由于自己毫不掩饰的真率性情,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得罪了变法派和保守派。他出色的才能本来就惹得周围的许多人嫉妒,而他无所收敛的个性正好为这些嫉妒他的人提供了整治他的天然的理由。

元丰二年,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了苏轼的《湖州谢上表》中的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虽然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这次文字狱纯属政治迫害。由于副相缺乏一定的常识,在神宗前告了一状,经过五个月的长期审讯最终结案,贬苏轼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黄州一呆就是五年。

这便是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这次沉重的政治打击对于早期从政生涯比较顺达的苏轼来说,几乎是致命的,使他的思想和创作,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苏轼也由此进入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反思时期。

这次反思的结果是苏轼对自己以前某些人生态度的根本否定,他不再飞扬张狂而选择谦恭淡泊,不再锋芒毕露而选择韬光养晦,不再炫耀而选择蓄势。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苏轼决不是在消极退缩,不是厌恶自己,而是太爱惜自己。像陶渊明、李白一样,他们不愿让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的心灵,不愿让肮脏的道德和权利交易毁坏了自己的名声,他在纯洁着这个世界的不洁,透明着这个世界的不明。

苏轼的转变,使我们可以看见那个压抑时代里文人的无奈;苏轼的痛苦,使我们可以清晰看见文化产生的艰苦与辛酸;苏轼的遭遇,使我们可以看见中国古代文人体态羸弱却死守自己思想阵地决不妥协的执拗。苏轼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的悲剧,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度传统惯性的悲剧,从这位老人孤独蹒跚前行的身影中,我们看出中国文人太多的无奈和感伤,太多的孤独与落寞。

因为,政治,是没有自由的,快乐的时候不能笑,不快乐的时候不能不笑;悲戚的时候不能哭,不悲戚的时候不能不哭。要想在充满奴性的官场上游刃有余就必须放弃自己的个性,放弃自己的真率性情,放弃自己的自然人格。

苏轼想通这个道理时是在一个夏夜,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如一把钥匙开启了苏轼的心智。他艰难地转过身来,不经意间,山峰之间凸显瑰丽文字,流水之中荡漾华彩文章。中国文坛,即将迎来两篇力能扛鼎的诗赋。而千年前苏轼的那一次转身,不经意间,已成就千年的美丽。

我们应该明白,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实际上都是在追求一种自由的生命状态。追求灵魂的自由和超脱,是他们至死不变的理念。做官从政,只是他们选择的实现理想的道路,而不是最终目标。

经过反思后的苏轼把中国传统士大夫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和佛道的避世思想彻底融合起来,让人们在权力与利益的夹缝中寻到一缕温情与心灵的宁静,一种对信念和价值的坚持,这便是苏轼式的哲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因“乌台诗案”而导致苏轼被贬黄州对苏轼来说反而是一种幸运,使他经过反思后摆脱了思想的桎梏,获得了一次人性的解脱。

他的太多优美的诗词篇章被一代又一代人传诵着,他的从不掩饰的真率性情一次又一次随意地释放着。他在美丽中孤独,在孤独中更加美丽。

我们说,大宋王朝少了苏轼这样一位官员并不可怕,而中国文坛少了苏轼将会变得黯然失色。

他用坦然无畏的心灵拥抱生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人生,他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勾当之上。在我们的注视中,一颗曾经锋芒毕现、激情四射的心渐渐回归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这便是苏轼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是一种看透人生后善处人生的成熟,如山间一轮明月,月圆无声,月亏无言,但把圆润柔和的清辉洒满人间。这就是人生的大境界。

苏轼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无比丰厚的文学和文化遗产,以他的亲身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种人格的精神的标准,为我们确立了一种健全的文化人的人格模式。苏轼的生命终结了,但他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文化史上将像明月一样光芒长存,久久地影响一代又一代文人。

苏轼的孤独和美丽都将永久地留在我们后人的心中。

1.从全文看,题目“苏轼的孤独与美丽”中的“孤独”和“美丽”分别指什么?(4分)

2.文中说“乌台诗案”对苏轼“几乎是致命的”,又说“是一种幸运”,二者矛盾吗?为什么?(4分)

3.为什么说“中国文坛少了苏轼将会变得黯然失色”?结合全文谈一谈看法。(6分)

 

查看答案

蜡烛的前世今生  (10分)

6ec8aac122bd4f6e

停电的夜晚越来越少,精关的工艺蜡烛却渐渐流行起来。光线和阴影在摇曳地做着游戏,令人遐思。蜡烛带给我们的别样温存,也许是任何照明方式都难以取代的。

①蜡烛的发展

    原始人的主要照明工具是纤维浸透油脂的火把,逐渐的,油脂包裹纤维的蜡烛在很多国家被独立发明出来。显然,蜡烛比火把和油灯更加便携轻巧,而且烛芯可以使它完全直立燃烧。

    人类早期制作蜡烛的原料是动物脂肪,5000年前的埃及人把芦苇插在牛羊的脂肪中点燃,这可以算是蜡烛的雏形。后来蜜蜂腹部蜡腺分泌出的蜂蜡、提炼自鲸鱼油脂的鲸蜡、从棕榈树叶和月桂果等植物中提取的蜡油,很快取代了牛羊脂蜡。不过那时民间照明用的多是油灯,只有贵族和皇室才能使得起蜡烛,因为脂蜡是可以食用的,大多还非常有营养,人们可以用它来充饥。

    蜡烛真正放下身价是在19世纪。化学家从煤焦油中分离出石蜡,商人们开始用机器大量生产石蜡蜡烛,就是我们最常见的细长白蜡。此后,曾经的“照明贵族”也就变得不那么稀罕了。作为照明方式,蜡烛迎来了属于它的辉煌时代。可惜好景不长,随后而来的电灯让这种亦真亦幻的光亮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蜡炬成灰泪始干”,越烧越短的蜡灶究竟去哪了?燃烧时蜡由固态熔化成液态,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熄灭后又逐渐凝固。在这个从物理到化学再到物理变化的过程中,烛芯起着关键作用。

    燃烧的烛芯使周围的蜡升温熔化后发生“毛细现象”,蜡液沿着烛芯上升,作为燃料被消耗掉以后,露出更多的烛芯,继续供给燃烧。

    “何当共剪西窗烛”看似浪漫,实际是件很麻烦的事。最早用两根棉线搓成的烛芯无法充分燃烧,如果没有及时把炭化的末端剪掉,蜡烛就可能熄灭。直到1820年,一个法国人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辫状烛芯。与两根棉线搓成的烛芯相比,三根棉线编成的烛芯燃烧时能自然松开,末端完全烧掉,省去了剪烛花的麻烦。

                               ③               

    被电灯取代的蜡烛,逐渐成了停电时的备用品,但是更多时候它们被用在特殊场合。在蜡烛发明伊始,它就被赋予了一种神秘色彩。基督教徒很早就把蜡烛视为宗教神物。在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中,也都有为逝者长燃蜡烛的习俗,点燃的蜡烛象征着不灭的灵魂。

    生日宴会上,先许个愿,再一口气吹熄蜡烛,据说能够让你梦想成真。这个传统来源于古希腊,月亮女神生日时,人们在祭坛上供奉蜂蜜蛋糕,插上点燃的蜡烛,比喻月亮撒向人间的轻柔光芒。这个传统后来被用在希腊孩子们的庆生会上,逐渐在许多国家流行开来,沿用至今。

    “洞房花烛夜”时,又粗又长的红烛被称为“喜烛”。喜烛从头烧到底,是对新人白头偕老的祝福。

如今,流行的工艺蜡有着各种色彩、形状和香味,它们是在蜡的基础上添加了颜料、精油等辅料。工艺蜡烛优雅的外形被摇曳的烛光衬托着,慢慢挥发出诱人的香味,营造出温馨而浪漫的氛围。现在,帮人减肥或戒烟的各种保健蜡也被发明出来了。看来,蜡烛的传说仍然被书写着,也许会一直延续下去。

1.根据文意,在文中②③处的横线上拟写小标题。(4分)

2.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填空。(2分)

蜡烛的发展历程:

6ec8aac122bd4f6e

3.第②部分在介绍烛芯的发展变化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4.根据文意和表格内容提示,填写下面空格。(2分)

使用环境

作    用

①宗教、习俗

被视为神物;点燃的蜡烛象征灵魂不灭

 

 

④日常生活中

营造浪漫气氛;具有保健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