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以“_________,我的最爱”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1) ...

请以“_________,我的最爱”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1) 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补充的内容可以是物品、人物、动物等,例如:妈妈、家里的猫咪、故乡的小河、蜘蛛侠……)。(2)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3)字数不少于600字。

 

按中考评分标准给分 【解析】半命题作文先要将题目补充完整,使之成为适合自己写作的命题作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写好半命题作文,补题的巧与拙,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成与败,因此补题也要有技巧。 1.读懂已知。审明已提供的题目部分所包含的内涵,以及各种限制条件,为下一步补全题目做好准备。此题目中的后半部分是“我的最爱”,要求写“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使用第一人称,立意的方向应是“最爱”,写作时必须紧紧围绕这两个限制去选材、组材。2.避生就熟。我们在补题时要补自己最熟悉的半题,补自已最有把握写好的半题,补自己最记忆犹新的半题,补自己最能写出新意的半题。熟悉的地方才有风景,对于自己了如指掌的生活往往有最深刻的感受和思考,这样易于落笔。如果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再与熟悉的素材对接,就会进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境界。切忌只顾求“新”而误入歧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5分)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1.第一、二两句写出了“苔”怎样的特点?(2分)

2.“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一)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

【注释】①扶风平陵:地名,在今陕西省。②徐令:班超的父亲班彪曾任徐州令。③永平:东汉明帝的年号。“永平五年”即公元62年。④固:班固,班超的兄长。诣:前往。校书郎:汉朝宫廷中专司校勘图书的官职。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陈涉时(年轻的)

B.富贵,无相忘(假如)

C.不劳辱(羞耻)

D.有口辩,而涉猎书传(粗略地阅读)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辍耕垄上左右皆笑

B.佣者笑应曰 有口辩,涉猎书传

C.内孝谨足下卜之鬼乎

D.取封侯杀之应陈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 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张骞立功异域……”

② 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

4.短文(二)中的班超与陈涉有什么共同点?又比陈涉多了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概括回答。(4分)

 

查看答案

宣 纸

①今年以来,已陆续有40多名书画家从全国各地而来,入驻黄公望村。据说,原因之一是为了一种纸——元术纸,用起来“有历史感,而且不比宣纸差”。其实,对学生而言,富阳的宣纸更有名。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泾县,唐代隶属宣州府,因而得名。

②宣纸的制作方法与一般纸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纸的制法是利用造纸机把纸浆平铺在网上而形成薄薄的纸页,再经过烘干而卷成纸卷;宣纸却是用传统方法手工焊成一张张湿纸,贴在墙上干燥而成。由于这点不同,宣纸的性能也与一般纸不一样。

③那么,宣纸有哪些特性呢?

④宣纸有润墨性。落墨于宣纸时,纸面会产生“发涸”的效果。普通纸发涸会使字或线条模糊不清,也不会出现晕状化开现象;而宣纸发涸会使墨色随水分逐渐向周围扩散,呈近似圆形的波浪式的变化。无论是重写还是轻描,都能显示清晰的层次,书画家们在画山水的时候,这种“墨分五色”的层次感凸现得尤为明显。几笔相交,均留笔痕;笔痕交叉处,浓淡有致,能充分展示画的意境,产生出作品的立体效果。浓墨乌而鲜艳,淡墨淡而不灰,书法家们在宣纸上笔走龙蛇,无论是作一气呵成的草书,还是一丝不苟的篆楷,都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充分体现出艺术的妙味。

⑤宣纸有耐久性。宣纸的寿命至少是1050年,而普通纸大约在两三百年后就会因自然老化而破损。新闻纸的“寿命”更短,五六十年后就会变黄,发脆。宣纸的耐久性也是由自身的原材料特性所决定的。原因是原材料经过反复的石灰浸渍、蒸煮和长时期的日光雨露漂白后,化学反应趋于稳定,造纸用的青檀皮等原材料中容易产生质变和虫蛀的木质已被消除。青檀皮的坚韧纤维使得纸张坚固而耐久。现保存完好的历代书画艺术珍品、古籍、文献、印谱,历千年而不腐,就是宣纸“纸寿千年”最好的佐证。所以,宣纸算是纸中的“老寿星”了。

⑥宣纸的耐久性还与它的pH值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测定,绝大多数宣纸pH值都在8.3左右,呈碱性状态。因为宣纸呈碱性,这使其能够抵抗空气中“酸性气体”的侵蚀,其纸内纤维才不易发生化学变化,纸也不易出现颜色变黄、强度下降等情况,所以宣纸的耐久性远超普通纸。

⑦宣纸有变形性。宣纸能够随自然环境的变化适当伸长或收缩,它不怕折揉,可以重新装裱,即使折揉很多次,一经装裱便能整洁如新。

1.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所指代的内容。(4分)

① 由于这点不同,宣纸的性能也与一般纸不一样。

使其能够抵抗空气中“酸性气体”的侵蚀。

2.本文围绕宣纸,具体说明了哪些内容?请分点简要概括。(3分)

3.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宣纸,但多次提到一般纸、普通纸、新闻纸,有什么作用?(3分)

4.下列判断都是错误的。请指出其错误所在,并简述理由。(4分)

① 书画家们在画山水的时候,能有“墨分五色”的层次感,这是因为他们用墨浓淡有致。

② 宣纸能够随自然环境的变化伸长或收缩,它不怕折揉,可以重新装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苦 瓜

肖复兴

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苦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给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

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1.文章开头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似乎与写“苦瓜”无关,可否删掉?为什么?(4分)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 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

② 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

3.简要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4分)

4.文章以 “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查看答案

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我们常想拥抱一下自己的亲人,但总是等适当的时机;我们常想写封信给最好的朋友,表达一下浓郁的情谊,但总是告诉自己不急;我们常想完成自己的一项创意,但总是说“找机会”;我们常想……很多美妙的想法就这样被搁置了。其实每天早上我们睁开眼睛时,都要告诉自己这是特别的一天,是多么可贵的一天,要做的事就从现在开始。

请以“就从现在开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