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阡陌交通(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

(3)便还家(         )  (4)不为外人道也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2分)

 

1.(1)交错相通 (2)类(3) 通“邀”,邀请 (4)值得 2.(村中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3.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安居乐业,人们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 又如: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交通”的古今义,“要”的通假字。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除了要注意“乃、无论”等重点词语,有时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成份,比如,本句就要补出“村中人”,同时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流畅性。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谈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让儿子独立一回        (12分)

儿子真是争气,以全县高考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被上海某著名大学录取。史工程师比当年自己考取大学还要高兴得多,满脸阳光,满脸的春色。

望子成龙,是中国人的传统。这些年来,儿子他妈真是费尽了心血。儿子读一年级,她也读一年级,年年这样陪着读陪着复习。

如今儿子是如愿以偿考取了大学,他妈却病倒了。

病床上的她念念不忘的是儿子开学在即,自己将不能亲自送儿子去大学,这叫她如何放心得下?她坚持叫丈夫无论如何要把儿子送到大学,安顿好了再回来。

史工程师更放心不下妻子,与妻子商量说:“让儿子独立一回吧?”

“不行!没娶媳妇总是孩子。哪能让儿子一个人去大学。再说这孩子你也知道,他能行吗?”

妻子的担心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儿子长这么大了,没买过一回菜,没烧过一顿饭,没洗过一件衣,没拖过一次地,就连床也都是他妈铺的。自小到现在,从未单独出过一回门,就像鸡雏似的从未离开过母鸡翅膀的保护。而现在,猛一下就叫儿子一个人去经风雨见世面,她一百个放心不下。

史工程师开导妻说:儿子是去上海读大学,又不是去非洲探险去神农架考察野人,不会有什么事的。想当年,我十七八岁时不去大串联吗,家里谁跟我去了?你在儿子年纪时,不是报名去了黄海边的建设兵团,你爹妈送你到了海边?没有吧。常言道,到啥山,砍啥柴。让儿子独立一回有好处……

几乎是磨破了嘴皮子,好说歹说,妻才十分勉强十分不愿意地不再持反对意见,但她拖了一句:“就是我同意,儿子也不会同意的,人家父母都送,他父母不送,多没面子……”

简直是出乎意外,儿子很平静地说:“早该让我独立了。”

儿子去大学前一天,史工程师关照了又关照,诸如碰到意外情况立即找警察,安顿好后,先打电话回来,再写封详细的信……

儿子去了三天,没有电话,儿子去了七天,依然没有音信。史工程师夫妇急了。妻子要史工程师无论如何亲自去一趟学校。

正当史工程师准备去上海时,儿子的信来了。夫妇迫不及待地打开。不料随信纸带出的是叠发票,共有:

娄城至上海大巴车票一张、上海出租车票一张、大三元酒家餐费发票一张、新华书店购书发票一张……另附纸一份,上注明:付搬运费、服务费若干、付冷饮费若干……

乖乖,不连学杂费,光这些额外开支,就两千多。

看了儿子信才知道。儿子这次过了回独立瘾。他去上海时,不坐公共汽车乘豪华大巴;到了上海后,打的去学校;到了学校后,花钱请人搬行李,乃至挂蚊帐铺床他都未自己动手。为了搞好关系,他买了一箱冰淇淋,凡那天在他宿舍的,不管是同学教师,还是他们的父母、朋友,一概由他请了。第三天,他又请同宿舍的到大三元酒家聚了聚……

史工程师看了信和发票,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妻子看了,一颗七上八下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她很欣慰地说:“我这儿子,是做大事的料!”

史工程师没有接嘴,他大概正在为如何为儿子回信而伤脑筋呢。

——选自小说集《让儿子独立一回》

1.请概述这篇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3分)

2.结合小说对“妻子”言行的描写,简要分析“妻子”这个人物形象。(3分)

3.说说文章用不少笔墨列出一张张发票及其由来的用意。(3分)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如何评价小说中“儿子”的这种独立?(3分)

 

查看答案

父 亲(11分)

再也见不到父亲了!我羡慕那些父母尚在的同事,常常呆望和父亲一般年纪的老人……

母亲病故,父亲不到四十岁,怕我们姐弟受气,没有续弦。我记不得母亲的音容,懂事起就在父亲爱抚下,父亲也是母亲。抱我串门,背我看病;冬夜,屋破被薄,父亲搂着我入睡。父亲盼我长大,问我长大干什么?我说:“我长大当官,挣老鼻子老鼻子钱,给爹打酒喝!”父亲高兴地从头抚摸到我脚趾。父亲找不到固定的工作,我们常挨饿,我们每天像小鸟等着父亲回家。遇到下雨,我站在门槛上,透过被雨淋坏的门纸看地上的雨泡,我一遍一遍念叨:“天老爷,别下雨,包子馒头都给你。”心里酸酸的,直到父亲湿淋淋回来。

父亲说我孝顺,我自己也以为孝顺。

我长大了,结了婚,有一双儿女。渐渐我和父亲没话说了,父亲把关爱给了他的孙子孙女。春天缺菜,顿顿捧着咸菜酱碗,父亲就去钓鱼,有就揣张煎饼,没有就饿着,一钓一天。看着孙子孙女围着鱼盆欢喜的样子,父亲就捋着胡须很开心。

有一年我得了中毒性痢疾,父亲焦急地坐在我身旁,这时,只有这时我忽然想到了童年。

父亲在我家不多,加起来也就一年。这年父亲80岁,耳不聋眼不花,腰板很硬朗。闲着也闷人,不如挣个酒钱,于是在附近一家工厂打更。愈近年关,酒也喝得甚多,一日三顿,夜里还要喝几口。不久,父亲中风了。

人老了就怕得这病。我连夜乘车买抢救药。也曾给上海一位医生去信,他用毛笔楷书回了信。他的母亲也得过脑血栓,经他穴位按摩,终于站立起来,87岁还能上街买菜。他告诉我要有信心,有耐心,有孝心。

我试着给父亲按摩过几次,开头几天父亲不断呻吟:“疼死我了!”“疼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你喝那么多酒!”父亲不再呻吟,不认识似地看我,然后转过头去。

1985年暑期,我离开故乡,调到150公里外的林区。行前我去看望父亲。那天很热,满街西瓜,四角一斤。我在瓜摊前犹豫片刻,终于空着手进了哥家。父亲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话也说不清了,口舌起泡,嘴唇干裂。我给父亲喂水,父亲只呷了一小口,不喝了。

这是我最后一次见父亲!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

半个月后,我像平常那样,备完课回到单身宿舍躺下了。恍惚中突然听到一声“崇昌——”,那声音、那语调分明是父亲!我激灵坐起,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一看表,刚好10点。第二天中午,我收到哥哥发的电报:父亲昨晚七点去世了!

我赶回县城,跪在父亲灵前,我托起父亲瘫痪的左臂,把手贴在我的脸上……

不少人都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我既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也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让他带着缺憾走了!

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1.“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句中的“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分)

2.“不少人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请举出文中的两个事例概括说明“孝子”的表现。(4分)

3.“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而“我”分明听到父亲的呼唤,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理?(2分)

4.文章结尾处写到:“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说说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的内容拟一则新闻标题。(3分)

 本报讯  5月26日,记者从市旅游外事侨务局获悉,接国家旅游局通知,我市正式获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至此,我省已有9个地级市和3个县级市获此殊荣。

我市旅游资源丰富,品种齐全,特色独具。重要的旅游资源有:大雄山国家森林公园、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梅山龙宫、紫鹊界秦人梯田、曾国藩故居富厚堂、湄江风景区等。其中梅山龙宫和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已获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摘自2012年5月《娄底广播电视报》)

 标题:                                             

 

查看答案

古诗词积累:(6分)

1.《长歌行》一诗中所要阐明的人生哲理是:                  

                     

2.《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这让我们联想到周敦颐《爱莲说》中与之意义相近的名句:                                              

3.写出连续的两句描写春天的诗词:                         。

 

查看答案

改正下列句子中的语病,在原句上改。(4分)

1.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2.事实表明,网络谣言的泛滥和滋生,会使许多人成为受害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