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5分) 白 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5分)

白 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注释]著:置。

1.这首诗是从哪几方面表现梅花品格的?(2分)

2.“借花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赏析。(3分)

 

1.冰雪严寒中傲然挺立,和桃李对比不“混芳尘”。散发清香,留给乾坤。 2.借梅花不仅洁身自好,而且用清香贡献乾坤的品格,表达诗人不仅要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的高尚情操,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志向。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可以从“生长环境、不与桃李混芳尘、忽发清香”这几个角度来分析梅花的品格。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写作特色的能力。本诗主要采用了“借物抒情”的写法,借赞美“梅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一)《桃花源记》选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陶侃惜谷

《晋书》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下列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3分)

A.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类)

C.汝既不(田地)

D.执而之(用鞭子打)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豁开朗数年恒不一见

B.大惊蒙始就学

C.执而鞭何陋

D.戏贼人稻出淤泥不染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②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

4.选文(一)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选文(二)表现了陶侃怎样的思想?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能吞能吐”的森林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四亿年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的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涨,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康,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提倡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1.地球上的森林有什么功能?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分点概括回答)(4分)

3.第三段中划线词“近百年间”“三分之一以上”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4.森林遭到破坏以后,地球上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除了文中介绍的全球气候变暖外,还有哪些方面的恶化?请举出三例。(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一)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二)处慎其所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 ②化:同化。 ③鲍鱼:咸鱼。 ④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喷以烟(慢慢地)

B.与善人(房子)

C.数十(鞭打)

D.如入鲍鱼之(店铺)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如入鲍鱼肆见藐小

B.是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丛草为林

C.项之强舌一吐而二虫尽所吞

D.久而不闻香必细察纹理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1)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从《童趣》这故事中,你认为作者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中你获得什么启示?(4分)

5.《处慎其所》中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什么成语来概括?结合自己的生活,写出读了这段话后的感想。(3分)

 

查看答案

花树

从未过多地留意楼前那排我叫不出名字的树。

一天,忽然来了登高远眺的雅兴,一口气登上六楼阳台,凭栏放眼,无意间有惊奇的发现:楼前的树开花了!朵朵紫中透着粉白的花,一团团,一簇簇,合抱着条条刚刚活软起来的青枝儿,在微风吹拂下,温柔地舞动着,起起伏伏地如一片漾着香波的花海。看那繁盛的样子,不知在被我发现之前,它已经在那里寂寞地开了多少日子。

无意间的发现令我惊喜,唤起我深深的内疚。阳春时节,只顾追随人流,陶醉于“桃红三尺,鸭绿一灣”的盛景,却忽略了身边这普普通通的树。多少次在树旁小路上漫步,却未曾想过抬起头,望望枝头是否有了春的消息;也根本不曾料到,这枝干皱裂的树会开出光润鲜亮的花来。可是,面对许多如我这般的人的疏忽与冷淡,这看似平凡无奇的树,在草长莺飞的季节,还是一如既往地让蓓蕾绽放枝头,无声地将生命的美丽尽情挥洒。

望着棵棵寂寞的花树,我的心被一股感动的潮水鼓荡着,眼前浮现出一张熟悉的笑脸来。

家乡的一个男孩,很有头脑,也很有才华。本可凭此谋一份不错的职业,享受舒适的生活;但他却着魔似的爱上那身国防绿,中学毕业后到荒凉的地方守卫国门。许多朋友对此叹息不止:“哎,到了那人烟稀少的大西北,你就是再有才华,又有谁知道呢?”他却不以为然地笑了,说:“我不在乎有多少人知道我,我只想好好干,将来能够说,在大西北,我的青春曾经美丽过。”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确干得很出色,但也并不是没有艰苦与寂寞。别后的信中,他常向我讲边疆的生活,字里行间没有一丝怨悔,充满了对西北高原和青春生命的挚爱。

日子云烟般一天天飘远,那张熟悉的笑脸却从未在我的记忆中淡去。如今睹树思人,心被深深地触动,总觉得他与眼前的花树有一种无言的默契。

黄昏,又上阳台,正是夕阳流金,百鸟归林的时刻。树下不断有穿着入时的人走过,大多行色匆匆,不曾注意头顶那满枝的花朵。凝望春风中繁花灿烂的树——那夕阳下独自静立的花树,心头却少了几分惊喜,多了几分落寞和惆怅。不觉地,我又想起那熟悉的笑脸,想起祖国边陲的国防绿,想起在实验室里日夜钻研的学者,想起在城市晨曦中挥动扫把的清洁工……生活中多少美丽的东西,就像这眼前的花树。虽在平凡中经受着寂寞,但那份本质的美却潇潇洒洒地存在,不曾因少了欣赏的目光而削弱丝毫。

我懂了花树的美丽,也懂了花树的寂寞。它的寂寞是因为无人欣赏它的美丽,而它的美丽正是因为它承受了无人欣赏的寂寞。

于是,寂寞的花树成为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1.第三段有一句话说“无意间的发现令我惊喜”,“惊喜”的原因是什么?第五段说“在大西北,我的青春曾经美丽过”,“美丽”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2.第六段中说“他与眼前的花树有一种无言的默契”,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什么?(3分)

3.第七段中说“心头却少了几分惊喜,多了几分寂寞和惆怅”,其原因是什么?(2分)

4.本文由不知名的花树写到家乡的男孩、实验室的学者、晨曦中的清洁工等,揭示出他们身上一个什么样的共同本质?作者为什么把花树看作“最美的风景”?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查看答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节选)

①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②“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③“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

……

④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⑤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⑦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⑧“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⑨“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⑩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⑾“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⑿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⒀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⒁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第一段中的两个“闷热”有什么作用?根据文意简要回答(3分)

2.第六、七段的“暮色四合”“ 一片寂静 ”“暮色苍茫”“大地越来越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3.第⒀段中说“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啜泣”一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又为什么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请分点概括回答。(4分)

4.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1)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

(2)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