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11分) 菜花(孙犁) ①每年春天,去年冬季贮存下来的大...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11分)

菜花(孙犁)

①每年春天,去年冬季贮存下来的大白菜,都近于干枯了,做饭时,常常只用上面的一些嫩叶,根部一大块就放置在那里。一过清明节,有些菜头就会鼓胀起来,俗话叫做菜怀胎。

②慢慢把菜帮剥掉,里面就露出一株连在菜根上的嫩黄菜花,顶上已经布满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把根部铲平,放在水盆里,安置在书案上,是我书房中的一种开春景观。

③ 菜花,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净。它没有香味,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异味。色彩单调,因此也就没有斑驳。平常得很,就是这种黄色。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见不到这种黄色了。

4今年春天,因为忙于搬家,整理书籍,没有闲情栽种一株白菜花。去年冬季,小外孙给我抱来了一个大旱萝卜,家乡叫做灯笼红。鲜红可爱,本来想把它雕刻成花篮,撒上小麦种,贮水倒挂,像童年时常做的那样。也因为杂事缠身,胡乱把它埋在一个花盆里了。一开春,它竟一枝独秀,拔出很高的茎子,开了很多的花,还招来不少蜜蜂儿。

⑤ 这也是一种菜花。它的花,白中略带一点紫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它的根茎俱在,营养不缺,适于放在院中。正当花开得繁盛之时,被邻家的小孩,揪得七零八落。花的神韵,人的欣赏之情,差不多完全丧失了。

6今年春天风大,清明前后,接连几天,刮得天昏地暗,厨房里的光线,尤其不好。有一天,天晴朗了,我发现桌案下面,堆放着蔬菜的地方,有一株白菜花。它不是从菜心那里长出,而是从横放的菜根部长出,像一根老木头长出的直立的新枝。有些花蕾已经开放,耀眼地光明。我高兴极了,把菜帮菜根修了修,放在水盂里。

7我的案头,又有一株菜花了。这是天赐之物。 家乡有句歌谣:十里菜花香。在童年,我见到的菜花,不是一株两株,也不是一亩二亩,是一望无边的。春阳照拂,春风吹动,蜂群轰鸣,一片金黄。那不是白菜花,是油菜花。花色同白菜花是一样的。

8一九四六年春天,我从延安回到家乡。经过八年抗日战争,父亲已经很见衰老。见我回来了,他当然很高兴,但也很少和我交谈。有一天,他从地里回来,忽然给我说了一句待对的联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他说完了,也没有叫我去对,只是笑了笑。父亲做了一辈子生意,晚年退休在家,战事期间,照顾一家大小,艰险备尝。对于自己一生挣来的家产,爱护备至,一点也不愿意耗损。那天,是看见地里的油菜长得好,心里高兴,才对我讲起对联的。我没有想到这些,对这幅对联,如何对法,也没有兴趣,就只是听着,没有说什么。当时是应该趁老人高兴,和他多谈几句的。没等油菜结籽,父亲就因为劳动后受寒,得病逝世了。临终,告诉我,把一处闲宅院卖给叔父家,好办理丧事。

9现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

⑩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头菜花一样的散文。

⑩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1.文章描写三种菜花.其中白菜花的外在特点是什么? (不超过25字)作者赋予菜花的美是怎么样的美? (2分)

答:白菜花的外在特点                                                      。作者赋予了菜花                的美。

2.本文写菜花,为什么除了写大白菜,还要写大旱萝卜和油菜花?(分条说明,不少于2点)(2分)

3.第8段作者无限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父亲,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回忆父亲?(2分)

4.文题"菜花",从文章结构的角度看起了什么作用?它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什么?文章主旨是什么?(3分)

5.“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这句话富有象征意义,它形象的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

 

1.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静.没有香味,色彩单调    平凡 2.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突出主旨;后两者是对前者的衬托 3.因为“父亲”平凡的人生、平凡的生活与菜花的象征意义相似 4.作为文章线索;象征平凡而美丽的事;借菜花表明自己对平凡而美丽的事物的赞颂和对往事的回忆 5.形象地说明人生丰富多彩,有着广阔的空间,人人都能根据实情施展自己的才能。 【解析】 1.感知文本描写的内容,依次写出文中写出白菜花的特点,即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静.没有香味,色彩单调,并能概括出菜花生就平凡的品质。 2.了解衬托手法的特点,并明确其手法在选文中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做具体分析。在这里写大旱萝卜和油菜花衬托出大白菜的品性。 3.托物言志,在这里平凡的菜花象征了“父亲”平凡的人生、平凡的生活,学生能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4.这是有关文章结构问题的考查。选择散文组材线索难度较大,这需要对这篇散文的内容掌握得比较扎实,才能对文章线索有正确的理解。本文以"菜花"为线索;了解文本内容,理解文中“菜花”的象征意义,学生内容表述合理即可。 5.感知文本内容,理解本文的思想主题,作答时,能结合文本主题来进行阐述表达合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课内阅读(11分)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3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4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5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6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7和中路军所通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8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9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10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     )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按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应填的词语分别是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2.从新闻主体中找出两个表现我军雄伟气势的词语。(2分)

               ②                      

3.文中“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特点的角度考虑,它的作用是什么?(2分)

4.本段共17句,可分为三个层次,其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②/3一12/13一17

B.①/②一⑦/⑧一17

C.①/②一⑤/⑥一17

D.①/②一⑨/⑩一⑩-17

5.本文第1112两句话蕴涵的感情色彩是(    )(1分)

A. 嘲讽    B 批评     C 斥责     D 抨击

6.“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2分)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7.本段中⑥⑦两句是议论句,谈谈这段议论在文中的作用。(2)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3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联系上下文,解释划线的词意思。(4)

①可爱者甚                     ②亭亭净                       

清涟而不妖                   ③花之隐逸者也                   

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陶后有闻 芳草

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

C.中外直 指豫南

D.陶后鲜有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莲怎样的特点?(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2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的词意思。(4)

①咸:                           ②邑人:                            

③绝境:                         ④无论:                            

2.翻译句子。(4)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 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4.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2字)(3分)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我国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火箭飞行25分钟后,星箭分离,“嫦娥二号”卫星顺利进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这是我国首次运用火箭发射技术成功将卫星直接送入地月轨道。“嫦娥二号”卫星成功进入太空,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二期任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查看答案

作文(60分)

请以“难忘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3)书写工整。

(作文纸另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