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祸从天降,谁为真凶 陈祺 ①2010年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

祸从天降,谁为真凶    陈祺

①2010年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县,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顿时满目疮痍,许多同胞不幸罹难。罪魁祸首,就是泥石流。那么,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②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相对于普通洪水,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最高体积含量可达80%,因而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③舟曲县城所在的白龙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谷地势高差达1000-2000米,而且舟曲正好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这给泥石流汇集和流动形成了天然的地理条件。舟曲位于龙门山地震活动带北缘,又临近天水地震活动带。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舟曲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破碎,风化程度严重,堆积物很多。此外,灾害发生之前持续的干旱造成附近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互相之间更加没有黏性。

  ④这些地质条件给舟曲埋下了安全隐患,但如果没有力量去推动这些松散物质的话,泥石流依然不会发生。暴雨就是推动泥石流的“手”。

⑤处于黄土高坡上的舟曲县原本是一个干旱的地区,多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有历史记载的暴雨近百年来只发生过2次,分别是1973年7月12日的57.2毫米暴雨和1994年8月8日的63.3毫米暴雨。舟曲泥石流暴发当晚,该地区在短短40分钟内突降97毫米的大暴雨。大量的水浸透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形成了泥石流。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成了这场灾难的导火索和帮凶。

⑥如果说强降雨是“导火索”的话,山体风化、水土流失则是“火药”,而人类活动担当了“催化剂”的角色。

⑦20世纪50年代,舟曲县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平衡,有“陇上江南”之称。然而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67%锐减到20%。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舟曲水土流失严重,山体风化,土地裸露,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泥石流就容易形成并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另外,近10年来,舟曲县获批的大小水电站有55座。修建水电站要炸山辟地,会令岩体变得松动,植被遭到破坏,制造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更有甚者,舟曲矿产资源丰富,开矿遗留的废弃土石处理不当,使松散碎屑物质量大增。这样,在自然状态下需数十、数百乃至上千年才能聚集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量,现在几年内便达到了。桶里装满了“火药”,自然一点就炸。

⑧由此可见,舟曲泥石流的形成不完全是因为天灾,人为因素也促进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扩大了它的规模,加重了危害程度。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环保,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选自《中学科技》2010年10期,有改动)

1.请简要概括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段中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一句中,划线的“往往”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1.(2分)(1)地质条件;(2)暴雨或强降雨;(3)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两点得1分,三点得两分) 2.(2分)列数字、作比较 (1分) 表明短时间内森林覆盖率锐减,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类过度砍伐森林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加速了泥石流的形成。(1分) 3.(2分)不能。往往,表示大多数情况如此,说明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但不排除个别情况,更加切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 1.这是对说明文说明对象特征的考查。学生了解文本内容,明确本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依次说明本文说明对象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特征即可。此处可概括出“地质条件;暴雨或强降雨;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三个方面即可。 2.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具体回答。此处使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有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类过度砍伐森林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加速了泥石流的形成的作用。 3.这是对说明文语言考点的考查。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严密而又不乏生动。作答时,先要准确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这样就表明说明文用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学生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具体的分析与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钟山即事 【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释】①钟山:山名。②即事:有感于当前事物的诗,常被冠以“即事”之类的题目。③相对:对着山。

1.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鸣机夜课图记(节选)  蒋士铨

铨四龄,母日授子四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时铨衣服冠履,皆出于母。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红,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无褴褛状。

……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①弯曲成撇捺点画

1.下列句中划线的“以”与“以是铨无褴褛状”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物喜

B.然则何解忧

C.令辱之,激怒其众

D.策之不其道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蒋母根据幼儿特点,将竹枝削刻成汉字各种笔画,合而成字教四岁儿子识字、拼字,让幼儿玩中认字。

B.蒋母善于纺织刺绣,所做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产品受到人们喜欢,是个心灵手巧之人。

C.蒋母生病,看着坐在床边的儿子,无言的悲伤油然而生,是因为病困交加,觉得无法很好照顾儿子。

D.“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矣”都表现了蒋母严以教子并以儿子的成长为忧乐。

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无误已___________              ②解也___________

③先外祖家不润___________        ④更录唐宋人诗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2分)

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对文学名著《格列佛游记》点评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它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情节和幻想的手法,揭露了当时英国统治阶层的腐败和罪恶。

B.慧骃国中,马是理性的载体,野猢是肮脏邪恶的畜生。格列佛与慧骃的对话是对人类社会的无情鞭挞。

C.小人国的党派之争以跳绳来划分阵营。与邻国兵戎相见,是影射当时英美两国之间的连年争战。

D.小说还表达了对现代社会虚伪文明的愤懑情绪,并严词痛斥了殖民统治。

 

查看答案

对下面这段话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读书,能使我们在理想的路上拾级而上。当我们游刃于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中时,我们能接受到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能感觉到时代先锋业已倾吐的气息,能分辨出智慧善良和愚昧丑陋。区区五尺之躯,短短荏苒光阴,惟有读书能让我们驰骋古今,经天纬地。

A.不读书就一定不能实现理想。

B.读书,能让我们跨越时空,接触到平常生活中不能接触到的人物。

C.多读书更能让人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

D.读书是让我们驰骋古今,经天纬地的惟一途径。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________说早期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历史局限,________近十多年来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污染日益严重,就是人类唯利是图的贪婪所致了。这不是哪个国家能独自解决的,________国家间共同协调行动,________实现人类和自然的重新和谐。

A.如果所以只要就

B.尽管那么只有才能

C.尽管所以只要就

D.如果那么只有才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