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沉默的竹笛(16分) 16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舍临窗的床铺上。A洁白的...

沉默的竹笛(16分)

16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舍临窗的床铺上。A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寞。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停留在我的耳畔。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蝴蝶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我陶醉在悦耳的笛声里,忧伤早已悄悄地散去,心情澄澈空明。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滋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好长一段日子,我为能拥有一枝笛子而心神恍惚。终于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从一个摆地摊的老人那里买到了我盼望已久的竹笛。

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个下午。我清楚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B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点缀在暮霭笼罩的山尖,横过头顶的归鸟翅膀上涂着夕阳粉红的胭脂,嫩绿的小草在晚风中飘动,像是生命活泼的舞蹈。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声,一边大踏步地把苍茫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

从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开始,我就决心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优秀的吹笛手。为了学会吹笛子,我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心血。清晨,我常常拿着竹笛,跑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对着葱郁的群山大声吹着,让笨拙的笛声唤醒崭新的一天。深夜,同学们沉浸在梦乡里,只有我坐在空旷的操场上,如痴如醉地吹着竹笛。笛声一点也不悠扬动听,但我吹得特别认真。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竹枝。唉,想不到吹笛竟会是这样的艰难。

在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要求每个同学表演一个节目。几个调皮的同学就恶作剧地起哄,要我为大家表演吹笛子。天哪,我根本吹不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一掷。面对全班同学,我终于勇敢地拿起了竹笛,涨红了脸,坚持着把最后一个音符吹完,便逃出了教室。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绝。从那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子了。

后来,那枝带给我幸福和耻辱的竹笛一直静静地悬挂在我的窗前。岁月悄然而过,多少年后,当我凝眸竹笛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回想少年时代的往事。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沉默的竹笛啊,我无心再次吻你于唇,吹一曲欢快的歌谣,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便足够了,你的沉默其实高奏着我对少年烂漫心事的凭吊和酸涩的回忆。

1.根据语境解释词语:(2分)

孤注一掷:                                                     

凝眸:                                                         

2.全文以竹笛为线索,叙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渴望----        ----失望-----         -----平静

3.文章围绕“竹笛”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4.本文景物描写很精彩,请从A、B两处任选择一处分析其作用。(2分)

5.文中的“我”一心想做个“快乐的吹笛手”,到后来那枝竹笛却“沉默”了。你能找到哪几点原因?请把它写下来。(3分)

6.作者从自己的经历中感悟到了什么?品读文章,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请结合你的经历回答。(4分)

作者的感悟:                                                          

我的感悟:                                                            

 

1.孤注一掷:比喻在危急时用尽所有力量作最后一次冒险。 凝眸:目不转睛地看。 2.渴望----兴奋、----失望-----伤心----平静 3.(3分)愁闷忧伤听竹笛;如愿以偿买竹笛;回家途中吹竹笛;千辛万苦练吹笛; 班会课上演吹笛。 4.(2分)A渲染了春天月夜清冷的气氛,烘托出文中少年愁闷的忧伤情怀。   B、描写了落日、归鸟、小草等美好景物,衬托了自己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5.(3分)(1)班会课上表演失败,内心受挫   (2)辛苦练习没有结果  (3)   长大后懂得了有些事物并非想做就能做成功,并非努力就有结果。 6.(4分)作者的感悟: 做任何事只要坚持终会有所收获。 我的感悟:要有永不言败的精神。 【解析】 1.学生学会理解词语的基本义继而理解该词的引申义和比喻义。 2.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我”的情感变化过程,能做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相一致,学生填写时,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3.整体感知文本,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学生学会用记叙的要素来概括文本内容。作答时,能答出“听竹笛、买竹笛、吹竹笛、练竹笛、演竹笛”情节即可。 4.了解环境描写及常见烘托人物心情、渲染一种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等五种作用,其中这里有烘托少年愁闷的忧伤情怀,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表述意思合理即可。 5.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此处能总结概括出即可。此处能总结出“表演失败、苦练没有成绩、懂得了并非想做就能做成功,并非努力就有结果的道理”等原因。 6.感知文本内容,理解坚持就能成功的深刻主题,自己的感悟,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2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只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地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3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以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4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1.我对风筝十分厌恶,有哪两种具体表现?请概括回答。(2分)

2.根据划波浪线的句子,可以看出弟弟是怎样的人?(2分)

3.根据选文第二段内容写出记叙的要素。(3分)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4.如果把“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改为“又将风轮扔在地上,踩扁了”行不行?为什么?(2分)

5.“我”为什么千方百计地阻止弟弟放风筝?为什么后来又称之为“精神的虐杀”?(2分)

6.事隔二十年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7. 文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流露出了“我”怎样的感情 ?(2分)

 

查看答案

你刚迈进初中,班级要组建班委会,竞选者很多,竞争激烈。假设你要竞选“班长”、“生活委员”、“体育委员”三个岗位中的一个,请根据这一岗位的特长需要,从两方面介绍自己的优势,力争竞选成功。(30字左右)(3 分)

你想竞选的岗位是:              ;

你的竞选词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4分)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中表兄妹讲一段《    》,我听得特别有滋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悦耳极了。尽管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摧促下,含泪上床。

1.根据材料信息,在书名号处填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

2.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一个错别字和一个用得不恰当的关联词,请在文中划出,然后把正确的写在下列横线上。

错别字的正确书写是: _________。正确的关联词是: __________。

4.划横线的句子是一个病句,应改为:                                  

 

查看答案

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

1.                       ,欲语泪先流。(《武陵春》)

2.                       ,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池上碧苔三四点,                 。(《破阵子》)

4.更深月色半人家,                 。 (《月夜》)

5.足蒸暑土气,                    。(《观刈麦》)

6. 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7.零落成泥碾作尘,                   。(陆游《卜算子·咏梅》)

8.诗词中运用典故,使得诗词语言既含蓄又能表明作者的用意,从而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就运用“                                     ?这一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渴望被重用的心情。又如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运用“                                             ”这一典故描写战争激烈的场面,来表明诗人报效祖国的情感。

9.《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两句意思一致。

10.请写出连续两句关于“树”的诗句,并注明出处和作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为不见之。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怠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

                                                             (选自《吕氏春秋》)

1.解释下加线词的含义。(2分)

①而目不可信(         )         ②知人不易也(         )

2.给文章画线句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是(        )(2分)

A.孔子穷乎 / 陈蔡之间藜羹不斟 / 七日不尝粒 / 昼寝

B.孔子穷乎陈蔡之间 / 藜羹不斟 / 七日不尝粒 / 昼寝

C.孔子穷乎 / 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 / 不尝粒昼寝

D.孔子穷乎陈蔡之间 / 藜羹不斟七日 / 不尝粒昼寝

3.从文中看,颜回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4.读完本文之后,请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