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1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

1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2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只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地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3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以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4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1.我对风筝十分厌恶,有哪两种具体表现?请概括回答。(2分)

2.根据划波浪线的句子,可以看出弟弟是怎样的人?(2分)

3.根据选文第二段内容写出记叙的要素。(3分)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4.如果把“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改为“又将风轮扔在地上,踩扁了”行不行?为什么?(2分)

5.“我”为什么千方百计地阻止弟弟放风筝?为什么后来又称之为“精神的虐杀”?(2分)

6.事隔二十年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7. 文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流露出了“我”怎样的感情 ?(2分)

 

1.(2分)1、认为小兄弟看放风筝可笑可鄙;2、破坏小兄弟制作的风筝。 2.(2分)这些句子表现了弟弟天真、活泼、聪明能干的性格特点 3.时间:有一天 地点:堆积杂物的小屋 人物:“我”和小弟弟 起因: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我恍然大悟...... 经过:“我”发现弟弟在专心致志地制作风筝,粗暴地坼毁了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 结果:得到了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出走,留下他绝望地站在小屋。 4.不行。 如果把“掷”改为“扔,”“踏”改为“踩”,就无法表现出“我”当时愤怒、生气的心情。 5.(2分)“我”认为放风筝没有出息的孩子所作的玩艺。后来明白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终于醒悟过来。“我”粗暴地毁坏了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我”阻挠了儿童正当的游戏,刺伤了儿童的心。 6.(2分)我心情沉重,充满愧疚,悔恨,自责,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 因为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7.(2分) 比喻 , 这句话流露出了我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我深深的愧疚 和自责。 【解析】 1.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此处能总结概括出“认为小兄弟看放风筝可笑、破坏小兄弟制作的风筝”即可。 2.了解侧面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这里是用弟弟做风筝的过程来侧面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这里突出表现了弟弟天真、活泼、聪明能干的性格特点。 3.整体感知文本,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学生学会用记叙的要素来概括文本内容。作答时,记叙要素要总结具体即可。 4.“掷”“踏’更形象些,在这里能生动形象表现出“我”当时愤怒、生气的心情;而“扔”“踩”没有这种效果。 5.这里考查在语言环境中推断和理解语句义的能力。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能紧扣文章中心主题,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正确即可。这里能理解出“我”的情感变化过程,即“我”认为放风筝没有出息的孩子所作的玩艺到终于明白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6.根据文本内容,理解坐着的情感变化,即如今我心情沉重,充满愧疚,悔恨;从文本内容上理解出作者产生变化的原因,学会从原文中找出原因依据。 7.了解常用的比喻辞手法的特点,并明确其修辞手法在选文中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做具体分析。比喻修辞能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在这里生动形象写出我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我深深的愧疚 和自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你刚迈进初中,班级要组建班委会,竞选者很多,竞争激烈。假设你要竞选“班长”、“生活委员”、“体育委员”三个岗位中的一个,请根据这一岗位的特长需要,从两方面介绍自己的优势,力争竞选成功。(30字左右)(3 分)

你想竞选的岗位是:              ;

你的竞选词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4分)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中表兄妹讲一段《    》,我听得特别有滋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悦耳极了。尽管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摧促下,含泪上床。

1.根据材料信息,在书名号处填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

2.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一个错别字和一个用得不恰当的关联词,请在文中划出,然后把正确的写在下列横线上。

错别字的正确书写是: _________。正确的关联词是: __________。

4.划横线的句子是一个病句,应改为:                                  

 

查看答案

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

1.                       ,欲语泪先流。(《武陵春》)

2.                       ,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池上碧苔三四点,                 。(《破阵子》)

4.更深月色半人家,                 。 (《月夜》)

5.足蒸暑土气,                    。(《观刈麦》)

6. 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7.零落成泥碾作尘,                   。(陆游《卜算子·咏梅》)

8.诗词中运用典故,使得诗词语言既含蓄又能表明作者的用意,从而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就运用“                                     ?这一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渴望被重用的心情。又如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运用“                                             ”这一典故描写战争激烈的场面,来表明诗人报效祖国的情感。

9.《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两句意思一致。

10.请写出连续两句关于“树”的诗句,并注明出处和作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为不见之。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怠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

                                                             (选自《吕氏春秋》)

1.解释下加线词的含义。(2分)

①而目不可信(         )         ②知人不易也(         )

2.给文章画线句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是(        )(2分)

A.孔子穷乎 / 陈蔡之间藜羹不斟 / 七日不尝粒 / 昼寝

B.孔子穷乎陈蔡之间 / 藜羹不斟 / 七日不尝粒 / 昼寝

C.孔子穷乎 / 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 / 不尝粒昼寝

D.孔子穷乎陈蔡之间 / 藜羹不斟七日 / 不尝粒昼寝

3.从文中看,颜回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4.读完本文之后,请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以“亮出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

(3)文中不得出现暴露身份的真实校名、地名和人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