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4分)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中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4分)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中表兄妹讲一段《    》,我听得特别有滋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悦耳极了。尽管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摧促下,含泪上床。

1.根据材料信息,在书名号处填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

2.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一个错别字和一个用得不恰当的关联词,请在文中划出,然后把正确的写在下列横线上。

错别字的正确书写是: _________。正确的关联词是: __________。

4.划横线的句子是一个病句,应改为:                                  

 

1.《三国演义》       2.津津有味 3.催 但是         4.真是好听极了 【解析】 1.对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要重点掌握; 2.注意对形似字和同音字的辨别识记以及对关联词语的掌握 3.注意对形似字和同音字的辨别识记以及对关联词语的掌握 4.这里语义重复,应删去“悦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

1.                       ,欲语泪先流。(《武陵春》)

2.                       ,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池上碧苔三四点,                 。(《破阵子》)

4.更深月色半人家,                 。 (《月夜》)

5.足蒸暑土气,                    。(《观刈麦》)

6. 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7.零落成泥碾作尘,                   。(陆游《卜算子·咏梅》)

8.诗词中运用典故,使得诗词语言既含蓄又能表明作者的用意,从而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就运用“                                     ?这一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渴望被重用的心情。又如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运用“                                             ”这一典故描写战争激烈的场面,来表明诗人报效祖国的情感。

9.《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两句意思一致。

10.请写出连续两句关于“树”的诗句,并注明出处和作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为不见之。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怠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

                                                             (选自《吕氏春秋》)

1.解释下加线词的含义。(2分)

①而目不可信(         )         ②知人不易也(         )

2.给文章画线句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是(        )(2分)

A.孔子穷乎 / 陈蔡之间藜羹不斟 / 七日不尝粒 / 昼寝

B.孔子穷乎陈蔡之间 / 藜羹不斟 / 七日不尝粒 / 昼寝

C.孔子穷乎 / 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 / 不尝粒昼寝

D.孔子穷乎陈蔡之间 / 藜羹不斟七日 / 不尝粒昼寝

3.从文中看,颜回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4.读完本文之后,请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以“亮出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

(3)文中不得出现暴露身份的真实校名、地名和人名。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10分)

保尔低声说下去:“这件事不能完全怪我,‘牛虻’和他的革命浪漫主义也有责任。有一些书塑造了革命者的鲜明形象,他们英勇无畏,刚毅坚强,彻底献身于革命事业,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产生了做这样的人的愿望。对你的感情,我就是照‘牛虻’的方式处理的。这样做,我现在感到很可笑,不过更多的是遗憾。”

“这么说,现在你对‘牛虻’的评价改变了?”

“不,丽达,基本上没有改变!我否定的只是毫无必要地以苦行考验意志的悲剧成分。至于‘牛虻’的主要方面,那我是肯定的,我赞成他的勇敢,他的非凡的毅力,赞成他这种类型的人,能够忍受巨大的痛苦而不在任何人面前流露。我赞成这种革命者的典型,对他来说,个人的一切同集体事业相比较,是微不足道的。”

“保尔,这番话三年以前就应该说,可是直到现在才说,只有使人感到遗憾了。”丽达面带笑容,若有所思地说。

1.请用简洁的话概括出文段的内容。(5分)

2.保尔将自己比作牛虻,借此向丽达说明心意,有什么好处?保尔能够这样做,给我们什么启发?(5分)                                                                   

 

查看答案

烧炭工和绅士  亚米契斯

(1)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他父亲身材魁梧,蓄着浓密的黑胡子,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昨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诺比斯自知理亏,无法辩解,就冲着倍梯气急败坏地说:“你父亲是个乞丐!”倍梯委屈得要命,顿时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热泪夺眶而出。回到家里。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2)午饭过后,全身黑糊糊、个子矮小的烧炭工领着孩子来到学校,向老师抱怨。大家都不吱声,只是静悄悄地、全神贯注地听着。跟往常一样,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给儿子脱外衣,他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进教室。问是怎么回事。

(3)“是这位先生在抱怨您儿子。您儿子对他儿子说:‘你父亲是个乞丐!,”老师回答。

(4)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于是询问儿子:“你说那句话了吗?”诺比斯站在教室中间,当着倍梯的面,低着头不言不语。父亲紧紧抓着儿子的胳臂,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说:“快道声对不起。”

(5)烧炭工以和事老的口吻连声说:“算了吧,算了吧。”

(6)可绅士不理睬他,依然谆谆劝导儿子说:“照我的话这样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7)烧炭工做了个果断的手势,好像在说:“我不愿意。”绅士不听他的话,逼儿子照他说的办。他的儿子头也不抬,轻声细气而断断续续地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8)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然后,烧炭工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心领神会,扑到诺比斯怀里,两人紧紧拥抱。

(9)“老师,请您帮个忙。让他俩坐在一起好吗?”绅士问老师。于是,老师把倍梯安排到诺比斯旁边坐下。待他俩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打了个招呼告辞了。

(10)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然后.来到课桌前。带着爱怜和歉意的表情端详着诺比斯,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伸手想慈爱地跟他亲热一下.似乎又没有这个胆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诺比斯的额头。他走到教室门口,回头瞥了诺比斯一眼。才迈着慢慢的步子走开了。

(11)“孩子们,你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看到的事情。”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  (选自《爱的教育》,略有改动)

1.选择下列句子中的一句,结合上下文,品析加线词或短语的含义,指出其表达效果。(4分)

(1)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

(2)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

2.烧炭工来到学校时作者刻意描述了他的外貌“全身黑乎乎、个子矮小”,这样写有什么用意?(5分)

3.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4分)

A.本文主要讲了烧炭工的儿子被绅士的儿子(诺比斯)羞辱了,烧炭工向绅士讨回公道的事。

B.本文中的绅士是一位严于教子、有错必纠、平等待人、尊重弱势群体的绅士。

C.本文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日常生活矛盾的化解,无论是烧炭工、绅士还是老师都富有爱心,他们共同营造了浓浓的爱的氛围,体现了作品“爱的教育”的主题。

D.本文细致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使得叙事过程生动细腻,有一股感人的力量。

4.绅士对儿子的教育也给我们上了一节精彩的课,你有何收获?就其中一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