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8分)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8分)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料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被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一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得过来,靠了门。

 上面这段文字出自我国古典名著《      》。(2分)

 

《水浒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本段情节时《水浒传》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从这段文字来看,林冲的主要性格特点是(      )(2分) A.疾恶如仇     B.胆小怯懦     C.谨慎细心     D.武艺高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林冲离开草料场的一系列描写来分析其性格特征即可。  有关林冲的故事有的已演变成了歇后语。请你完成下列歇后语的填写。(选做两个即可) 示例: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4分) ①林冲上梁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林冲误闯白虎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林冲到了野猪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官逼民反  单刀直人  绝处逢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情节的解读能力。根据“林冲上梁山、林冲误闯白虎堂、林冲到了野猪林”来分析蕴含其中的歇后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误字,找出来并改正。(2分)

千资百态       危言耸听       半明半寐       旁若无人

刨根纠底       扬长而去       西来攘径       密密麻麻

错别字

 

 

 

 

改 正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览(liú)绿(nèn)及(chū)瘦骨峋(lín)

B.凉(nà)惊(xiàn)腼(ti?n)锱必较(shū)

C.益(pí)挑(tī)亮(zèng)移默化(qián)

D.型(mó)鸟(cháo)闹(xuān)摇摇欲(zhuì)

 

查看答案

写作与感悟

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走进网络,拥抱自然,关注热点,研究课题,参加竞赛,服务社会,善待他人,学做家务……生活处处是课堂。这些多姿多彩的课堂能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能锻炼体魄,磨炼意志;能使人心灵得到净化,智能得到开发……

请以“生活中的课堂”为话题,写出你自身的经历、体验或认识、思考。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2)梭罗说:“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生活中,有人认为,放下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也有人认为,不放下是一种坚守,是一种精神。

请以“放下”或“不放下”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选文体,不少于600个字。

 

查看答案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弗之 (       )                 (2)送之(       )

(3)未尝稍降辞(       )             (4)其欣悦(       )

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每假借于藏书家(的)

B.弗怠(指代抄书)

C.走送(指代藏书之家)

D.益慕圣贤道(的)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4.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你即将参加高中招生考试了,宋濂的哪一点对你当前的学习最有启发?(3分)

 

查看答案

诺贝尔文学情结(21分)

①身为炸药发明者的诺贝尔生前酷爱文学,写过抒情诗、短篇小说,甚至还涉足喜剧,他在遗嘱中称:“诺贝尔文学奖应授给曾经创作出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人!”谁也不曾料到,这个1909年在北欧小国瑞典设立的文学奖项,竟会如此长久而剧烈地纠缠着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中国人的心!

②事与愿违的是,中国就是没有人得诺贝尔文学奖。自1909年设立到2001年,92年间共颁发93次,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98位作家获此殊荣。但人数最多,文学历史最长的中国无—人获此殊荣。难道中国文学没有理想主义?没有优秀作品?历史上,中国作家曾多次被提名,但由于种种原因,与该奖失之交臂。

③1927年:鲁迅曾被瑞典历史学家斯文·赫定看好,并将被提名,但他婉然谢绝。林语堂在1944、1972、1973、1975年四次被提名。1975年被提名落选后,正值他八十大寿,他说;“我们要讲道理,我们对生命不可要求太多,也不可太少,—定要抱着适可而止的态度。”

④1968年,老舍先生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且人围到最后的投票,在五名候选人中排名第—,成为有史以来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但令人遗憾的是,当时老舍先生已经不在人世,瑞典文学院只好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另外—名东方人:日本的川端康成。老舍先生的逝世使中国又一次错过了诺贝尔的青睐,据说沈从文、巴金继老舍之后也曾被提名,但都没有下文。

⑤2000年2月份,国内媒体大炒台湾文学狂人李敖向诺贝尔奖冲击一事,称其小说们《北京法源寺》被提名,着实给垂头丧气的中国人注入了—些活力,但马上就有人撰文质疑这—消息的可信性。不论消息可靠与否,反正最终李敖榜上无名,2000年高行健(法籍华人)获奖不仅为诺贝尔奖划上了世纪句号,也使中国作家在20世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希望成为泡影。

⑥为什么偏偏中国人不能获奖?为什么瑞典偏偏不发奖给中国人?尤其是高行健2000年跨世纪获奖,简直玄妙到近乎调戏了。高的作品在中国还远远算不上—流。他的获奖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在描写的混乱、水准的低下上有目共睹。有人为此揭高行健的老底,说无非是得力于评奖委员会的马悦然和台湾的马森的提携,二马并驾把高行健送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神坛。话到此处,总会激起—股强烈的民族情绪,但诺贝尔文学奖的欧洲中心主义是不可否认的。

⑦有许多专家分析认为,语言障碍是中国作家获奖的另一大障碍。在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18位院士中,直至1993年方出现一位汉学家马悦然,他的妻子是四川人。在此之前的历代院士中,没有一个懂汉语。这就是说,中国作家的作品,委员们只能读译本。且不说作品其他方面的艺术水准,单汉语语言本身的魅力就不知要打多少折扣。你可以设想,一个不懂中文更谈不上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怎么能够充分欣赏和体会莫言、贾平凹们的艺术魅力?所以,不少人开始埋怨翻译水平的低下,并寄希望于它的迅速提高。当然还有—些更冷静者,认为当下中国作家的轻飘浮躁和急功近利也是导致获奖失败的重要原因。

⑧尽管对诺贝尔的操作程序和公正性存在疑问,但它在世界文学中的霸主地位不容置疑。有人说,获奖者未必伟大,未获奖者未必就不伟大,但是,我们还是衷心希望真正的中国作家能在未来获奖。

1.这篇文章谈论的话题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2.文章第①段中画线句从结构和内容上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3.文章第②段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分)

4.除鲁迅的婉然拒绝外,第②段中的“种种原因”在下文还指哪些具体原因?(4分)

5.揣摩文中第⑧段加横线句子的言外之意。(3分)

6.联系全文,分析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说的“还是衷心希望真正的中国作家能在未来获奖”这句话的深刻含义。(3分)

7.文中列举了不少的中国著名作家,相信你对他们有一定的了解,请你举出他们的一部作品并向你的朋友作一个简要的介绍。(文中已涉及到的作品不能再举)(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