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18分)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迎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1.这一段文字叙述的是什么往事?作者认为这一往事对她而言,有怎样的意义?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4分)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老师讲课“入情”的,请举例说明。(4分)
3.选文中说“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种感情”所指的内容是什么?(3分)
4.“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此句中“雕镂下”一词能否换成“留下”?为什么?(3分)
5.“观察”是写作的必要条件,作者就很善于观察,她写两位老师,一位抓住了“左右摇晃的身子”,一位抓住了“注满情思的眼睛”。你的老师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请加以描绘。(4分)(50字以内)
阅读理解(14分)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①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②亦必悖矣。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1)楚人有涉江者: (2)是吾剑之所从坠:
(3)以此任物: (4)人问其故: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3.用[甲][乙]两文中的句子填空。(4分)
(1)[甲]文中表明事件发生起因的语句是: 。
表明楚人不知客观实际发生变化的语句是: 。
(2)[乙]文中小孩被投到江中的理由是: 。
4.[甲][乙]两文都说明了同一个道理。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表述。(2分)
结合语境,对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A.范进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不省人事:这里指人昏迷,失去知觉) |
|
B.她是一个情绪极度不稳的人,一丁点儿矛盾都可能使她歇斯底里与人大吵一架。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
|
C.大和小学近几年教学质量稳居学区前茅,人家都说学校人杰地灵,必定人才辈出。(人杰地灵:意指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
|
D.十·一的巴人广场种种促销活动纷纷登场,每场表演都十分精彩,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叹为观止:停下脚步欣赏并发出由衷的赞叹) |
下列句子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A.到徐州见着父亲,看到满院狼籍,又想起祖母。 |
|
B.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苦热难行。 |
|
C.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
|
D.为了给失学的孩子筹建“希望小学”,他怄心沥血,积劳成疾。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祈祷(qǐ)挑剔(tī)轻鄙(bǐ)桑梓(zǐ) |
|
B.招徕(lài)煞白(shà) 憎恶(zèng)纠葛(gé) |
|
C.污秽(huì) 星宿(xiù) 侥幸(jiǎo)窥望 (kuī) |
|
D.谮害 (zèn) 伺侯(sì) 自给(jǐ)肥硕(suò) |
写作(50分)
题目: 就在我身边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