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8分) 军号声声 ⑴“军号一响,那士气就鼓起来了...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8分)

军号声声

⑴“军号一响,那士气就鼓起来了,战士们就往前猛冲。在冲锋号的鼓动下,不久就冲上了阵地,消灭了敌人,我军胜利了。”我刚到村口,就被这位满面红光的老人充满激情的话语吸引了过去,他有八十多岁的样子,站立都不稳,可话语声还很洪亮。周围那几个和他年纪相仿的老人,都很麻木的样子,任他自言自语,谁也没有接这个话茬。

⑵我们全家搬走这么多年后,我突然生出回来看看的念头,没想到在村口遇到的第一个人竟然是他,他对那把铜号还是那么有感情。

⑶小时候,我对这把铜号是很羡慕的。不能亲手摸一摸、仔细看一看,总感到很遗憾。

⑷他的这把铜号,其实是有破损的,喇叭口处残缺一块,从这个地方向里还有一道裂纹。他每天都悉心呵护着,用一块纱布仔细擦拭,特别是到破损处时,会格外轻。

⑸擦完后,他就把铜号横过来,在眼前轻轻转动着,转完一圈,看擦得行了,就抬起头来,郑重地用右手握起来,举到眼前,右眼对铜号嘴儿认真看去,然后挪到左眼前,右眼眯起来,用左眼看一会儿,然后才慢慢放到自己嘴唇前。我们认为他就要吹响这把铜号了,可他总是让铜号和嘴唇似接触又不接触的,最终也没有吹响。

⑹我们都很失望,几乎异口同声地发出失望的长叹:“唉——”

⑺这时,他才会转过头来,看我们一眼:“怎么,想看看?”

⑻我们凑上前去。他把铜号在我们眼前晃了晃,然后陷入沉思,轻轻地说:“我的战友正吹着冲锋号,敌人的炮弹就打过来。”停一停,喉结滚动了几下,又接着说:“他就牺牲了,铜号也炸成了这个样子。”他轻轻地抚摸着,眼中有些光亮闪动着。他神情怔怔的。“战友牺牲后,这把号就再也没有吹响过,但其实它是整天响着的。”说到这里,他会把铜号的喇叭口放在耳朵边,认真倾听。不一会儿,左脚就开始一点一点的,好似铜号真的响了,他是在配合着那节奏似的。过了半天,他把那已经破损的喇叭口伸向我们:“你们听,声音真响亮。”

⑼我第一个凑上前去,歪着头,让自己的耳孔尽量对准铜号,仔细地听着。除了风偶尔滑入号管发出一丝嗡嗡声外,其余什么也听不到。

⑽他生气地把手一挥:“去去去,不中用的小毛孩子!”

⑾我发现,周围几个老人对他的说法也都不认同。甚至说他脑子在战场上被震伤了,留下了毛病。

⑿想不到,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对铜号依旧这么痴情。我看到破损之处的断茬显得更黑了,有些地方析出细密的小米粒大小的绿色斑点,裂缝的颜色也显得更深了,其余的地方一如既往地锃亮放光。看来这些年他一直没有停止过认真地擦拭维护。

他见我这么认真地看着,浑浊的眼中似有火苗跳动了一下。“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军号声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我庄重的神情,引起了周围几位老人的注意。

⒁他也神情一振,脸上有了笑意,小心翼翼地把手伸过来,让铜号的喇叭口对着我,我赶紧歪歪头,凑过耳朵,认真地听着。另外几个老人围上前来,惊奇地问道:“真听到了?”

⒂我庄重地告诉他们:“是的,听到了。”

⒃那几个老人木然地看着我。

(文/高军,有删改)

1.联系全文思考,标题“军号声声”有什么含义?(3分)

2.从全文看,③~⑾段记叙的顺序是什么,其作用又是什么?(3分)

3.“我”小时候,让自己的耳孔尽量对准军号,却听不到军号声,而二十年后,依然是这把军号,为什么能听到呢?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4.第⒀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3分)

5.比较下列两个句子,揣摩一下为什么选文第⒀段采用B句。(3分)

A、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军号声。

B、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军号声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

6.文章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写了老人与军号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周围几个老人的表现?(3分)

 

1.①军号所发出的声音;②死去的战友精神永存;③老人对战友绵延不绝的怀念。(共3分) 2.插叙,交代军号的来历以及老人能听到军号的原因,突出(丰富)老人这一人物形象(或补充交代老人的情况)。(答出“插叙”1分,答出作用2分,共3分) 3.示例:小时候,不能体会老人的情感,以为是听军号发出的声音。二十年后,我理解了老人对战友的怀念之情,听到的是老人的心声。(答出“小时候听不到的原因”1分,答出“二十年后能听到的原因”2分,共3分) 4.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老人因有人关注他的军号而惊喜的心情。(答出“比喻”1分,答出作用2分,共3分) 5.因为B句把描摩军号声音的特征的内容独立出来,有强调的作用,充分表达了“我”对老人的情感的理解与尊重。(指明“强调”即可,3分) 6.将周围几个老人与“我”进行对比,反衬“我”能理解老人的情感的可贵。(答出“对比”或“映衬”“反衬”1分,答出其作用2分) 【解析】 1.学生应理解“标题”的双关义。“军号声声”一语双关,既要理解其表层含义,即军号所发出的声音,又要理解其深刻内涵,即死去的战友精神永存;老人对战友绵延不绝的怀念。 2.这是对记叙文记叙顺序的问题的考查。学生应了解插叙情节的内容,明确插叙情节在文章中对情节叙述和人物刻画的表达作用,结合语境做具体分析和回答。此处是交代军号的来历以及老人能听到军号的原因,突出老人这一人物形象。 3.能从“小时候听不到的原因”和“二十年后能听到的原因”两方面结合文本内容,概括说明原因,表述合理即可。 4.了解常用的比喻等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明确其修辞手法在选文中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做具体分析。比喻修辞能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在这里生动形象地表现老人因有人关注他的军号而惊喜的心情。 5.“B句’更形象些,能把“我”对老人的情感的理解与尊重的情感表达出来在;而“A句”没有这种效果。学生作答时,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6.了解常用衬托中反衬手法的特点,并明确该手法在选文中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做具体分析。在这里反衬对比突出说明“我”能理解老人的情感的可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8分)

不灭的星辰

草地,迷蒙的草地,笼罩在一片阴沉沉的寒雾里。哪儿是路?一个古老的谜。这里,丛密的水草掩覆着吞噬生命的泥潭。据传说,惟有生长在草原上的老耗牛,才有指望辨出一条生存之路。

一支带着传奇色彩的钢铁般的队伍,正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行进着!

……

断炊了。

在他的干粮袋里,也只剩下几块青稞饼。那是平时吃野菜攒下的。此刻,他迈着艰难的步履走着。那匹红鬃小马,他让腿伤化脓的警卫员骑了。倏地,他那瘦削的脸上,浮现出严峻的神态:不远处,又有两名战士正倒在“路”旁。

“好同志,不能倒下……”他奔过去,弯下身子,拍拍一个战士的肩胛。“首长,走,走不动了。”那战士喘着气,望着眼前这位魁梧的中年人,轻声说:“两天没吃了。”

他听着,眉梢颤抖了一下,默默从干粮袋里掏出那几块青稞饼,分塞给战士,“吃吧,不吃,就走不出草地了。”

当他伟岸的身影渐渐消融在寒雾里,一个战士捧着青稞饼,眼窝里闪着泪的波光,问:“他是谁啊?”“不知道,有点儿面熟。”另一个战士啃了一口青稞饼,回答说:“反正是一位首长,不是师长就是政委,嗯!”

……

进入草地第七天了。

草地沉浸在瞑色里,部队准备宿营了。他喝了一大碗苦涩的野菜汤,点燃了一支烟卷,借着马灯微黄的光亮,摊开一幅军事地图。快走出草地了。嗯,快了,正义的事业从来是必胜的!他轻嘘了一口气,揉了揉网着红丝的双眼,感到一阵困意袭来。

“主席,”警卫员走近他的身边,递给他一个纸包,呜咽着,“一个烈士留下的,临终时说,一定要交给您。”

他用微微发颤的手,轻轻打开了纸包:呵,几小块青稞饼。他抑制着内心的悲恸,久久说不出话来。说什么好呢?中国革命在艰难中行进,中国共产党人无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这就是历史啊!他站起身来,遥望茫茫夜野,缓缓的,摘下了嵌着红星的军帽。夜的边陲,正闪烁着星辰,不灭的星辰……

1.“一支带有传奇色彩的钢铁般的队伍,正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行进着。”句中“神奇的土地”怎样理解?(3分)

2.文中的“他”是谁?从哪几件事可以看出他在艰苦的条件下,与战士同甘共苦并关心革命战士?(5分)

3.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等。下列句子各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4分)

⑴他听着,眉梢颤抖了一下,默默从干粮袋里掏出那几块青稞饼,分塞给战士:“吃吧,不吃,就走不出草地了。”

⑵快走出草地了。嗯,快了,正义的事业从来是必胜的!他轻嘘了一口气,揉了揉网着红丝的双眼。感到一阵困意袭来。

4.“夜的边陲,正闪烁着星辰,不灭的星辰……”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3分)

5.概括文章的主旨。(3分)

 

查看答案

阅读小短文回答问题。

美丽一次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红、白、黄、蓝。它的独特并不止于此。在那里,根系庞大的植物才能长好,而它的根,却只有一条,蜿蜒盘曲着插入地底深处。通常,它要花费五年的时间来完成根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份,在第六年春,才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尤其让人们惋叹的是,这种极难长成的依米小花,花期并不长,仅仅两天功夫,它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殒。

依米花的生长和蝉的生命历程有着惊人的相似。它们只是大自然万千家族中极为弱小的一员,可是它们却以其独特的生命方式向世人召告:生命一次,美丽一次。

一次, 便足矣!

一次的青春,一次的成功,一次的勇往直前,一次的轰轰烈烈,一次的无悔人生……仅仅一次,却需要长时间坚韧不拔的进取和历尽艰辛的跋涉,它甚至需要耗尽一个人一世的光阴毕生的精力!

1.请归纳依米小花的独特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2.仔细品读短文,理解文意,请写出读后得到的启示。(2分)

 

查看答案

阅读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一词,完成小题。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①?

[注释]①苍龙:传说中的一种凶神。

1.这首诗上阕一、二两句写出了六盘山秋天的景象,请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这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3分)

2.这首词中能体现出作者的壮志豪情且常被人们引用以表示战胜困苦艰难决心的是哪一句?(2分)

3.这首词下阕最后两句表达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分)

 

查看答案

读下面一则新闻,回答问题

(新华社广州11月24日电)万众瞩目的刘翔24日晚以13秒09的成绩打破亚运会纪录,夺取了广州亚运会男子110米栏金牌。这是他个人第三次夺得亚运会该项目冠军。

决赛中,刘翔在第六道登场亮相,左侧第五道是韩国老将朴泰硬,右侧第七道是日本选手青木悠人,史冬鹏在第四道。

比赛开始后,刘翔一路领先,在跨越第三个栏时就确立了自己的优势,此后他一路奔跑,最终以领先第二名史冬鹏0.29秒的绝对优势夺冠。

2002年,刘翔在韩国釜山第14届亚运会以13秒27夺冠并打破该项目亚运会纪录。四年之后的多哈亚运会,他以13秒15蝉联桂冠并再度打破亚运会纪录。

1.给新闻拟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12字)(3分)

2.这则新闻的主体是:                                      (1分)。

3.第三段属于新闻的       部分,作用是                          

                     (2分)

 

查看答案

默写(8分)。

1.青青园中葵,                                          

2.百川东到海,                                          

3.树树皆秋色,             

4.             ,长歌怀采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