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1)将军既帝室之  (         )  (2)将军率益州之众       (           )

(3)先帝不以臣卑鄙  (         )  (4)尔来二十一年矣       (           )

2.用现代汉语分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            (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  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请列举一个(句、对)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一个即可):                                                         

 

1.(1)后代 (2) 亲自 (3)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4) “有”通“又”,表余数 2.(每空2分,共4分) (1)老百姓谁敢(会)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欢迎您呢? (2)这就是臣(我)用来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3.(每空1分,共4分)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兴复汉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等)    “天下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 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 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一个即可。) 【解析】 1.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2.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注意“箪食壶浆、所以”等词语应作重点理解。 3.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筛选并提取文言文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典故、成语、名言警句积累合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野 池(3分)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蜒上下鱼东西。

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          ,植物        的景象。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                                   的情感。(3分)

 

查看答案

读图表答题(2分)

下图是某大学生对不同学历段学生关注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的人数比例统计,请认真读图,然后写出你的结论:

结论:

6ec8aac122bd4f6e

 

查看答案

《水浒》是中国第一部歌颂                    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通过梁山众多的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                             的主题。

 

查看答案

作文(50分)

请以“我懂得了      (坚持、友谊、感恩、责任、亲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2、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

3、      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

[甲文]           雨 荷  张晓风

①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昂然挺立。

②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

③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

④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无知地在期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

⑤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地惟我而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那么完美自足的世界!

⑥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道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乙文]

暗香   皓月

①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是桂花香吧!”

②我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的桂树旁。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③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暗暗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们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④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李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望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⑤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有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⑥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本来就如此啊!

1.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将“雨荷”、“暗香”写得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不同的是,甲文通过       _的表达方式来抒发作者对“雨荷”的赞美之情。乙文则通过          ,把“暗香”的具体寓意揭示出来。(4分)

2.甲文第②段中描写红莲的语句“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可用一个四字成语      来替代,但如果这样替换就起不到              的作用。(4分)

3.乙文中第③段、第⑤段各有一处写到眼睛“湿润”,请以选文为依据,用自己的话说出眼睛“湿润”的原因。(4分)

(1)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  

(2)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4.联系甲文,谈谈你对第⑦段画线句子含意的理解。(3分)  

5. 荷,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泌人肺腑,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请你打开记忆的宝库,写出两句吟咏荷花的古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或出处。(4分)

(1)                                。(       )

(2)                                。(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