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高
阅读课文第8-1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第8段中反复写老王“直僵僵”的,又说他“面如死灰”,像“僵尸”“骷髅”,这样写表明老王______________,暗示了他___________。
2.第10段中写到鸡蛋时,作者说:“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老王送的鸡蛋真的“多得数不完”吗?作者这样说有什么含义?
3.第11段中“我强笑说……”,这里的“强”应怎样解释?“强笑”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4.第16段中说“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从这“抱歉”中可以看出“我”具有怎样的思想和品格?
5.老王送东西给“我们家”表达谢意,本“不是要钱”的。可他为什么又收了“我”的钱?请你揣摩一下老王当时可能是怎样想的,并回答:老王“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课文阅读。
1.课文记叙老王的工作和生活,重点详写了哪一件事?为什么这样写?
2.课文末段说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你认为作者拿钱给老王的行为是不是“侮辱”了他?请说说你的理由。
解释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荒僻: 塌败:
取缔: 凑合:
滞笨: 愧怍: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伛( ) 翳( ) 取缔( )
骷髅( ) 滞( )笨 愧怍( )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解狐,人名)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日:“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为: )
⑵解狐非子之仇邪(仇: )
⑶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善: )
⑷外举不避仇(举: )
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臣之子”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
|
A.其谁可而为之 |
|
B.非问臣之仇也 |
|
C.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 |
|
D.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取后一“之”) |
3.判断下列理解的正误,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内打“√”,不正确的打“×”。
|
A.“遂用之”,是说解狐被祁黄羊任用做县令。( ) |
|
B.“居有间”是说祁黄羊与晋平公居住了一段时间。( ) |
|
C.“祁黄羊之论”指的是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他的儿子作“尉”所说的一番话。( ) |
|
D.孔子称赞“祁黄羊可谓公矣”的原因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 |
4.与“其谁可而为之?”语气相同的一句是( )
|
A.解狐非子之仇邪? |
|
B.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
|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⑵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6.对《去私》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
A.通过对晋平公任用贤才的事迹的描写,赞扬了晋平公知人善用的优秀品质。 |
|
B.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的事迹的描写,赞扬祁黄羊知人善用的优秀品质。 |
|
C.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的事迹的描写,赞扬祁黄羊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恩怨的优秀品质。 |
|
D.通过对晋平公任用贤才的事迹的描写,赞扬了晋平公善于听取采纳他人正确意见的优秀品质。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
3.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
|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
|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
|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
5.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 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6.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
|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
|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
|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