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5.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                    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6.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1.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⑵惟吾德馨。 2.D 3.略 4.A 5.山、水;仙、龙;德馨;陋室;作者 6.A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与下面一段话衔接准确得体的一句话是(  )

崇山峻岭,比起人来,山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粒芝麻儿。但人总是踩山于脚下,哪怕它是万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                    。

A.山,却缄默不语--它用自己的筋骨,证明着自己的伟大。

B.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C.山,却欣喜万分--它为人的攀登作出贡献而自豪。

D.山,却毫不在意--它相信人永远征不服自己。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1.“铭”是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2.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3.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                  ,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5.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查看答案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清淡的图画。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幢幢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它也不像北方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这种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地狂吠。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踯躅一会,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1.作家对江南小巷的总印象是什么?(可以摘寻文中的话来说)

2.文中写出了江南小巷的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3.作者把江南城市的小巷与农村陋巷、上海里弄、北方胡同作比较,其用意是什么?

4.文中划线词语透露出民族文化的信息,请说说其出处和内涵。

乌衣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盔丛全国签堡垒垫当煎焦重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苏州园林的花墙和普通的墙壁有什么不同?

2.苏州园林花墙和廊子的设置,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的还具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下边诗文名句中加点的词语哪些还可以用来表现这种效果?(答案不止一项)(    )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B.转朱客,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桃花源记》)

D.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欧阳修《醉翁亭记》)

3.下边是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

A.在适当的位置装上镜子的目的是要增加景致的深度。

B.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就能使整个园林的景致翻一番。

C.装上镜子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更多的层次,但必须选择恰当的位置。

D.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镜子,园林的实际空间并没有扩大,但是在视觉效果上,园林的景致丰富多了。

 

查看答案

读课文第2、3、5段,完成以下各题。

1.“败笔”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

A.指图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

B.指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语句

C.指游览者审美情趣上的失误

D.指园林设计和修建上的失误

2.“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中“他们”和“愿望”分别指什么?

①“他们”

指:                                                                 

②“愿望”指:                                                                 

3.第3、5段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

B.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

C.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D.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

4.“绝大部分”“绝”“决”等词语起什么作用?这表明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5.苏州园林有什么共同特点?请摘引文中一句话回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