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沙尘暴十袭京城 (1)暮春时节,理应莺飞草长,风和...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沙尘暴十袭京城

(1)暮春时节,理应莺飞草长,风和日丽,却得知京城再遭风沙袭击。一则来自北京的消息是这样描述的:(25日)凌晨,一阵小雨夹着泥沙从天而降。泥浆附着在露天停放的车辆、嫩绿的树叶和草坪上,污迹斑斑。泥浆雨过后,大风呼呼,尘沙滚滚,整个北京城漫天昏黄……这是今春北京第十次出现浮尘扬沙天气。

(2)短短几个月。类似的报道一再见诸报端,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数十年前的一则新闻所发出的“风沙紧逼北京城”的警报,那篇报道好像当时也很让大家警觉了一下,议论了一番。但是,渐渐地,这事便不再为公众关注了。

(3)可以想见,北方各地居民在奋力与沙灾搏斗的同时,也一定会痛定思痛。与此同时,我更希望大家把视线南移。北京的“痛”决不只是北方才有的,它理应是大家共同的教训。北方沙灾固然与当地的地质水文特征不无关系,可是,长江水网地区同样难保无虞,因为沙灾在本质上与人对自然“大不敬”相依相随,而同样的“大不敬”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似乎暂无荒漠化之忧的长江南北。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对水资源的恣意糟蹋和野蛮汲采。

(4)有一个道理,理解它完全不需要高深的知识:缺水会加剧旱情,干旱会使植被受损,而土壤裸露的必然结果就是荒漠化。可以说,对缺水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对水的消耗计划不周,客观上使北方土地荒漠化加剧。如今,类似问题正在长江南北重演。就在历来被称为“水网”的长江三角洲,人们不爱护奔流不息的江河,污染了地表水,就从地下找水喝。十几年光景,不少地方的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数十米之多,以致地面大面积沉降,建筑物倾斜、开裂,凡此种种,正与北方荒漠化的前奏如出一辙。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很多人至今仍对水资源“大不敬”,无非是觉得守着长江,何忧之有?殊不知,黄河两岸也曾有浓阴蔽日的年代,沧海桑田、人沙进退只在庭步之间。

(6)据悉,水利部初步决定,今后几年内将在西部修建微型集雨工程1 700万处,用以解决或减少人畜饮水困难,增加灌溉和抗旱保苗补水面积。这个决定让人看到一种希望——集雨之类的节约水、利用水的办法,不但适用于西部,从某种意义上说更适用于东部。在雨水充沛之地集雨,产生的效益必定更为可观。去过悉尼奥运村的人一定会注意到,主运动场的顶部,特意安装了集雨设施,所集雨水足以浇灌场内草坪,既节水又省钱,可谓“双赢”。作为一个资源富国,其做法不无借鉴意义。在这方面,我们一向关注不够,研究不够,是该奋起直追了。

(7)通过对沙尘暴与水、与植被之间关系的追踪,我们受到的触动应当是多方面的。比如,渐进的环境污染会带来人无立锥之地的恶果,计划不周的山水开发会给大地留下永难消失的伤疤,等等。在这些方面,警钟已经一敲再敲,但愿我们不要愚蠢行动在前,苦果难咽随后。事到如今,我们已经交不起如此昂贵的“学费”了。

1.文章第(1)段为什么要详细转述一则描绘沙尘暴十袭京城的消息?

2.为什么北方发生了沙尘暴,作者却“更希望大家把视线南移”?选出下列四个原因中最根本的一项(   )

A.因为北方的“痛”绝不只是北方才有的,南方水网地区也有这样类似的“痛”。

B.很多人觉得南方守着长江,无沙尘暴的忧虑,因而至今仍对水资源“大不敬”。

C.南方的水污染,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地面大面积沉降,建筑物倾斜、开裂等现象与北方荒漠化的前奏如出一辙。

D.南方地区雨水充沛,在南方地区修建集雨工程,必定会产生更为可观的效益。

3.文章结尾处划线的“警钟”指的是什么?

4.第(7)段中说“通过对沙尘暴与水,与植被之间关系的追踪,我们受到的触动应当是多方面的。”读了本文之后,你一定也感触颇深。试举出你周围发生的人对自然“大不敬”的一则事例,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措施。

 

1.让读者具体了解沙尘暴的危害,以引起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引起下文(对下文起铺垫作用)。 2.B 3.不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不重视珍惜水资源,人类就会受到大自然的严峻的惩罚。 4.略(事例准确,提出相应措施,科学即可)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用文中的话说说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查看答案

解释词语。

(1)栖息:                            (2)劫掠:                  

(3)无动于衷:                     (4)在劫难逃:                   

(5)束手无策:                     (6)五色斑斓:                 

(7)啸聚山林:                     (8)归咎:                     

 

查看答案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1)归         (2)五色斑斓          (3)失

(4)控         (5)劫                  (6)

 

查看答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节选)

1964年,袁隆平迈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步。可是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天下午,他正在校园看大字报,有人悄悄告诉他:“你搞________的坛坛钵钵被砸烂啦!”

袁隆平一听愣了,马上跑去一看,果然,所有搞试验的坛坛钵钵全被砸得稀巴烂,________的秧苗不是被截成几截,就是与湿泥污水搅拌成一团。面对这种惨景,他落下了________的泪。

袁隆平夜不能寐。“笃!笃!笃!”突然有人敲门。他赶快起床去开门。

进来的是他的忠实的支持者李必湖和尹华奇。他们都是袁隆平的学生。

“你们半夜来找我,有啥子事吗?”袁隆平惊问。

李必湖说:“袁老师,我们晓得造反派要砸烂你的坛坛钵钵,我和小尹赶在他们前面藏了四钵呢。”

这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袁隆平倍加珍惜,到1968年,已发展到四分秧苗了。

为了照料这来之不易的“秧宝宝”,袁隆平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然而,就是他视为生命的四分秧田,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还是被那些造反派扫荡一空。

袁隆平来到试验田边,像疯子似的在狭窄的田埂上走过来,又走过去,狂奔乱跑。当走到一口深井旁,像发现了什么,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原来他发现那里面有几棵秧苗。

1.文中有三处空白处,依次填入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

A.实验慈爱 痛苦

B.试验心爱 伤心

C.试验喜爱 悲惨

D.实验忠爱 伤心

2.解释词语。

夜不能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扫荡一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来的是他的忠实支持者李必湖和尹华奇”一句后面接以下四句为什么不好?比较原文说明理由。

A.袁隆平是他们的老师。

B.被袁隆平教过的学生。

C.他们与袁隆平是师生关系。

D.袁隆平与他们是师生关系。

4.“袁隆平来到试验田边……”一段是使用了________描写,这些描写表现了________精神。

 

查看答案

课文阅读。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第4小节所举的四个例子,每个例子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请根据课文内容为每一幅画设计一个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选取一座在你家乡较有影响的桥梁,写一段文字向大家介绍一下它的美。(2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