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架秋风扁豆花
说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过。
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到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舞蹁跹。欢天喜地。
花落,结荚,扁豆成形。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能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想着若把它切碎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的记忆。乡村人家不把扁豆当稀奇,煮饭时,想起它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进饭锅里蒸。饭熟,扁豆也熟了。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
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于扁豆,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花开花落。
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位整洁干练的老妇人。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楼那边去了,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读,朗朗有声。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她们是浑然一体的。
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在读一页书。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暗暗想,真人不露相,这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位高人呢。像郑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秋风渐凉,他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手书浅刻了一幅对联:“一帘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几百年过去了,当年的大悲庵,早已化作尘土。但他那句“满架秋风扁豆花”,却与扁豆同在,一代又一代,不知被多少人在秋风中念起。
清学者查学礼也写过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生命不息。
1.扁豆花不同于别的花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根据文中相关语句回答。(4分)
2.下列句子描写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4分)
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
②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舞蹁跹。欢天喜地。
3.文中写老妇人和郑板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意具体分析。(4分)
4.末段“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你以为“人生秋至”是“寂寥”,还是“欢喜”?结合全文,简述理由。(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上补写一段话,要求语意明确,语言得体。(3分)
中考临近了,小明却还在看电视,这时妈妈走过来,生气地说:“马上就要中考了,你居然还在看电视?”
小明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说,才可能不让妈妈生气?
小明说:“ ”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3分)
昨天是上海世博会正式开园第38天,因对世博会的一腔热情而名声大噪的“世博奶奶”山田外美代参观完浦西园区的信息通信馆后,颇为兴奋地宣布:我终于看完了所有的场馆!
而“世博奶奶”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了世博园区里的“明星”。在走出信息通信馆之后,就有不少游客上前希望合影,奶奶都微笑着配合。当有一名游客拿出世博护照请她签名时,她认真地写下“2010上海世博会观光客大使”,还在括号里用中文写下了“世博奶奶”的称呼,并签上自己的名字。
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
①礼仪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人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②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在学礼开始。③这样,才能做到自尊自爱,才能真正自立于社会,才能创造出和谐。
仿照例句的句式,在横线上补充相应的内容。(4分)
例句: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如果我是清风,我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如果我是春雨,我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1.北大,你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也抚慰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
2.球迷们强烈要求赛场上吹黑哨的裁判员立即下课。
桃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