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题目。(13分) 摸书 冯骥才 ①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题目。(13分)

摸书

冯骥才

  ①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裕。”我说。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我收藏了4000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

  ②她真有趣。我说:“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她大叫:“我也这样,常摸书。”她愉快地虚拟着摸书的动作。烁烁目光真诚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

  ③谈话是个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找到知己,又发现到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

  ④闲时,从书架上抽下几要新新旧旧的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文字的大脑,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打开来读是一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凡读过的书,都成为有生命的了,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情感方式,它们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话……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验,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

  ⑤当一本古旧书拿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般滋味。不仅它的内容,一切一切,都与今天相去遥远。那封面的风格,内页的版式,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少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器物。它的文化价值反成为第一位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

  ⑥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子。她藏书及其嗜好,一半来自她的丈夫。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读书之外,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每每此时,“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她说。她的神气好似看到了过去一幅迷人的画。

  ⑦我忽然想到了一句话:“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但我没说,因她早已懂得。

1.莫拉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作者却说“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这两句话分别蕴涵着什么意思。(2分)

2.文章第③自然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1分)

3.作者在文章第④段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对未读和已读过的书的具体感受,你对读书有过什么样的感想,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3分)

4.围绕着“摸书”这一线索,作者记叙了他和莫拉之间的一次思想上的交流,你认为他们为什么都喜欢“摸书”?是不是他们就不读书了呢?(3分)

5.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对 “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的理解。(4分)

 

1.作者:书里还有一些更加深奥的知识没有被人们开发出来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一本书看的次数多了,自然会生出一种特殊的感觉,随着理解的加深变得熟悉又陌生.一本没读过的书充满着一股神秘. 4.因为他们都热爱书籍,对书都有特殊的感觉. 不是,他们还是会读书,就莫拉的丈夫,像醉汉泡在酒缸里 5.读书最粗浅的方式是读 ,一旦人与书到了一定的境界,对于书不再限制于读,而是理解深层次的东西。 【解析】 1.只要能表述出“书里还有一些更加深奥的知识没有被人们开发出来”的意思即可。 2.分析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学生应观察语段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结构与内容的作用。此处,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4.能结合文中的线索和内容来理解人物与书的关系,结合上下文,理解并组织答案,表述合理即可。此处能说出人和书的特殊情感,也因此莫拉的丈夫,像醉汉泡在酒缸里 。 5.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这里应深刻理解出人与书到了一定的境界,对于书不再限制于读,而是理解深层次的东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安恩与奶牛》的片断,回答文后题目。(9分)

①在瓦尔普峡集市的牲口交易场上,站着一位老妇人和她的奶牛。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也许是太腼腆羞怯,也许是故意要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她那瘦骨嶙峋的双手拿着毛线针飞快地翩然起舞,除这几根针之外,在她的灰白的头发上另外还横插着一根。她站在那里,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也不时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周围一片嘈杂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

……

②“这头奶牛太孤单了!”她终于吐露了真情,“我的小村庄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是这样的,真的,我就是这么想的。我的打算没有什么不好的,不会对别人有什么恶意……这样,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不过,我刚才应该讲一句‘对不起,我很抱歉’。好吧,再见了,谢谢你。”

1.第一段,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老妇人的? 能看出安恩是一个怎样的老人?(3分)

2.文中划线句属于什么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3分)

3.第②段,安恩反复说“我们”,“我们”指谁?如何理解这个“我们”?(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①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②,不亦君子乎?”(选自《论语》)

【注】①说,同“悦”,愉快,高兴。②愠,恼恨,怨恨。

用现代汉语翻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分)

 

查看答案

阅读《古代寓言二则》,完成文后题目。(10分)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而置之其______________            ②反_________________

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            ④遽其舟_____________

2.“先自度其足”与“吾忘持度”中两个“度”意思是否相同?请作说明。(2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2分)

4.以上两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却耐人寻味,请你说说从中获得的启示。(2分)

 

查看答案

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③②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③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⑤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① 景公:齐景公。 ②霁 (j ì):雨后或雪后初晴。③晏子:名婴,齐国宰相,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④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⑤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意思是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4分)

⑴ 晏子景公 (      )         ⑵晏子曰(      )

⑶公狐白之裘 (      )         ⑷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

2.以下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雨雪三日天不寒水落石出者

B.坐堂侧阶墨子闻之起

C.公被狐白裘温而知人

D.晏子能明所欲如土石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4.从这则故事来看,你认为晏子或景公是怎样的人?(选一人作答)(2分)

5.晏子对齐景公说这段话,目的是提醒执政者要怎么做?(请用范仲淹的话来回答)(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礼   物

(1)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放在母亲的身边。

(2)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鼾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又瘦了许多。

(3)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地退出房门。

天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朦朦胧胧的月色里,小星星还在不停地眨着眼,借着月光,女儿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走去。

(4)那是一所新校舍。是一幢很高很高的大楼。尽管路途遥远,但那是女儿心中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

(5)没入学那会儿,女儿常常做梦,梦见高耸的大楼和大楼里辉煌的一切。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女儿高兴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欣喜地流了泪。可是,入学要交纳一万元建校费,一万元啦,到哪里去弄呢?

(6)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

(7)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一万元人民币。

(8)母亲病倒了。夜里不断剧烈地咳嗽。失去光泽的面孔,常常现出疲惫不堪的样子。在女儿的眼里,母亲好久没有睡上一个完整的觉了。母亲不很老,却有了白发。女儿流泪了,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加倍回报母亲的爱!

(9)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着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要知道,这件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辛勤勾勒了近一个月才换来的。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踯躅过多次。女儿特别欣赏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化身。

(10)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出现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她刚想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致的盒,走到女儿身边,“慧慧,你怎么学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艺儿,袒胸露背的,多寒碜人啊。”“妈,这是一座雕像,是送给您的……”“好了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来呀!”母亲把工艺品盒朝女儿怀里一推,“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不,我不退。”“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母亲说完,扎上围裙进了厨房。女儿愣愣地站着没动,有一个很清脆的响声,工艺品盒重重地滑落在地上。望着支离破碎的雕像,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落下来。

1.“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中的“忐忑不安的焦灼”表现了女儿怎样的心情?

2.“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一句中的“小山似地”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谈谈你的理解。

3.女儿送给母亲的礼物是什么?是如何得来的?(2分)

4.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属于景物描写,它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2分)

5.文中两次写到女儿流泪,请写出流泪的原因。(2分)

第一次是因为             而流泪。第二次是因为                   而流泪。

6.文章结尾写“雕像”破碎了,请你谈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2分)

7.细读全文,概括出本文记叙的故事发展的三个过程:                                                   。(2分)

8.读了本文后,你也许有很多想法,请谈谈你对文中“女儿送礼物”和“母亲的态度”的看法。(2分)

对女儿送礼物的看法:                                          

对母亲的态度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