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古代寓言二则》,完成文后题目。(10分)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

阅读《古代寓言二则》,完成文后题目。(10分)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而置之其______________            ②反_________________

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            ④遽其舟_____________

2.“先自度其足”与“吾忘持度”中两个“度”意思是否相同?请作说明。(2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2分)

4.以上两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却耐人寻味,请你说说从中获得的启示。(2分)

 

1.①坐,同座,座位 ②及,到,等到   ③遂,终于   ④契,雕刻 2.第一个是(“duó”)量长短;第二个是(“dù”)量好的尺码。 3.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4.【示例】做事不能因遁守旧、迂腐固执、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 【解析】 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能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2.这里考查一词多义现象,其中第一个是(“duó”)是动词性;第二个是(“dù”)名词性。 3.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是、所从坠”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 4.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③②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③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⑤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① 景公:齐景公。 ②霁 (j ì):雨后或雪后初晴。③晏子:名婴,齐国宰相,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④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⑤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意思是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4分)

⑴ 晏子景公 (      )         ⑵晏子曰(      )

⑶公狐白之裘 (      )         ⑷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

2.以下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雨雪三日天不寒水落石出者

B.坐堂侧阶墨子闻之起

C.公被狐白裘温而知人

D.晏子能明所欲如土石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4.从这则故事来看,你认为晏子或景公是怎样的人?(选一人作答)(2分)

5.晏子对齐景公说这段话,目的是提醒执政者要怎么做?(请用范仲淹的话来回答)(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礼   物

(1)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放在母亲的身边。

(2)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鼾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又瘦了许多。

(3)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地退出房门。

天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朦朦胧胧的月色里,小星星还在不停地眨着眼,借着月光,女儿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走去。

(4)那是一所新校舍。是一幢很高很高的大楼。尽管路途遥远,但那是女儿心中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

(5)没入学那会儿,女儿常常做梦,梦见高耸的大楼和大楼里辉煌的一切。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女儿高兴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欣喜地流了泪。可是,入学要交纳一万元建校费,一万元啦,到哪里去弄呢?

(6)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

(7)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一万元人民币。

(8)母亲病倒了。夜里不断剧烈地咳嗽。失去光泽的面孔,常常现出疲惫不堪的样子。在女儿的眼里,母亲好久没有睡上一个完整的觉了。母亲不很老,却有了白发。女儿流泪了,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加倍回报母亲的爱!

(9)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着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要知道,这件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辛勤勾勒了近一个月才换来的。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踯躅过多次。女儿特别欣赏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化身。

(10)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出现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她刚想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致的盒,走到女儿身边,“慧慧,你怎么学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艺儿,袒胸露背的,多寒碜人啊。”“妈,这是一座雕像,是送给您的……”“好了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来呀!”母亲把工艺品盒朝女儿怀里一推,“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不,我不退。”“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母亲说完,扎上围裙进了厨房。女儿愣愣地站着没动,有一个很清脆的响声,工艺品盒重重地滑落在地上。望着支离破碎的雕像,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落下来。

1.“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中的“忐忑不安的焦灼”表现了女儿怎样的心情?

2.“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一句中的“小山似地”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谈谈你的理解。

3.女儿送给母亲的礼物是什么?是如何得来的?(2分)

4.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属于景物描写,它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2分)

5.文中两次写到女儿流泪,请写出流泪的原因。(2分)

第一次是因为             而流泪。第二次是因为                   而流泪。

6.文章结尾写“雕像”破碎了,请你谈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2分)

7.细读全文,概括出本文记叙的故事发展的三个过程:                                                   。(2分)

8.读了本文后,你也许有很多想法,请谈谈你对文中“女儿送礼物”和“母亲的态度”的看法。(2分)

对女儿送礼物的看法:                                          

对母亲的态度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读下面广告词,回答问题。(2分)

商家厂家为吊人胃口,可谓是煞费心机,东边是有杯无患,西边是鸡不可失,这儿是钙世无双,那儿是百礼挑一,今日随心所浴,明天饮以为荣。

1.请任意改正句中的四个误用的成语。正确的成语是                         

2.分别说明这些成语广告的是哪类商品:                                   

 

查看答案

读短文,回答问题。(4分)

生命是一张唱片,岁月是转动的唱盘,我们的一言一行便是刻针的颤动。有的人行动快,刻痕密,可容纳较长的音乐;有的人行动慢,刻痕疏,只能录取较短的东西;有的人活力四射,留下的是一曲热门音乐;有的人波澜壮阔,留下的是一首交响乐章;有的人恬淡安适,犹如柔婉的小夜曲。他们或以高亢沸腾的音符,戛然而止;或以沛然丰盈的交响,完满结束;或以飘缈淡远的绵延,轻轻消逝……

1.模仿划线句,以“生命”、“岁月”、“我们的一言一行”为本体,写一句话。

2.短文中对各种人的描述精当贴切,请结合你的知识积累,选一位你熟知的古今中外的知名人物,评价一下他是属于哪一类?(如:三国时的周瑜,前苏联的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清朝的康熙皇帝 等等)(2分)

 

查看答案

选出依次填入横线上最准确的一项。(      )(2分)

风原是看不见的,却又无所不在。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          ;体贴万物,              。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A.像柳丝的飘忽像细雨的滋润

B.像细雨的滋润像柳丝的飘忽

C.像飘忽的柳丝像滋润的细雨

D.像滋润的细雨像飘忽的柳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