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默写。(10分) 1.心中的风雨来了,________________。 2._...

默写。(10分)

1.心中的风雨来了,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3.谁道人生无再少?                            

4.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5.门前流水尚能西,___________________。

6.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                

7.海上的夜是柔和的,                                    

 

1.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2.海日生残夜 3.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4.问渠那得清如水 5.休将白发唱黄鸡 6.折戟沉沙铁未销 铜雀春深锁二乔 7.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解析】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文名句的背诵与填写能力。直接填写更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字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诵读能力。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学生填写时应重点突破“荫庇、那、戟”等这些重点字词的书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深秋的天平山,枫叶正红。去天平山可以饱揽那五彩斑澜的美丽景色。一个小时后,我们以经登上了天平山顶。从山上眺望,开阔的视野,碧兰的天空,让我们心旷神怡。

错别字

 

 

 

 

改 正

 

 

 

 

 

查看答案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quán)   _ 释            危言(sǒng)______听

(jiǒng)   迫           摇摇欲(zhuì)______

 

查看答案

请以“想看见你的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查看答案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既治滁之明年①,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②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丰乐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③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④其山川,道⑤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释】①明年:第二年。②顾:向四周看。③幸:庆幸。④因为本:于是就根据。⑤道:称道。

1.解释划线的字或短语。(4分)

(1)林壑美(             )  (2)行六七里(                 )

(3)晦明变化者(          )   (4)修治滁之明年(             )

(5)窈然而深藏(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3.选出下面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2分)

A.甲段中“环滁皆山也”从大处着笔,简练而形象地写出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B.甲、乙两段中“名之者”“山水之乐”“修之来此”的三个“之”的用法相同。

C.甲、乙两段均写到了“四时之景”,但各自描绘的景物特征有比较大的差异。

D.甲、乙两段花大量笔墨描写山泉,绘声绘色,细腻真切,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4.结合乙段的具体内容,说说欧阳修取名“丰乐亭”的深刻用意。(4分)

 

查看答案

①国学和周杰伦,两者搭界吗?

  ②从歌曲《菊花台》可见一斑,几百字的歌词中,处处凝结中国元素,“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而另一曲《青花瓷》,则是一幅江南泼墨山水画,“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犹如绣花针落地”。回首周杰伦的成名作,《东风破》《将军》《本草纲目》《发如雪》,大半与古中国的意象有关。他以“马钱子、决明子、苍耳子”做引,以“牡丹、宣纸、宋体字”入画,追问着“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吐词不清,又郑重其事,以最时髦的方式“复原”了旧河山。

  ③由此引发的潮流,令人惊叹。很多年轻人,之前对国学漠然视之,“所谓中国风,不就是画着脸谱的戏曲唱腔,孔孟之道,太极八卦,四书五经,或一套刚猛的少林拳吗?”可因为周杰伦,他们爱上了国学,发现了流行音乐深藏的“五千年的精髓和传承”。而2009年初在成都举行的北大、清华独立招生考题中,干脆把《青花瓷》的歌词作为考题:“‘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有什么语法错误?”

  ④不仅是周董。流行偶像林俊杰的《曹操》,胡彦斌的《诀别诗》,无一走的不是“复古路线”。台上轻轻唱,台下高声和。都是年轻的面孔,眼神稚嫩而投入,叫你动容。

  ⑤是好是坏?争论者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媚俗”,把“国学”低俗化了。另一派则认为“刚刚好”,“阳春白雪”早就该和“下里巴人”联姻,青少年不感冒,国学怎么可能兴旺得起来?对这个问题,方文山(台湾金牌词人)这么看:“自五四运动词诗彻底分家后,新诗基本上已经成为纯文学的一员,极少与旋律产生互动。而歌词则完全依附于音乐发展,词意不再讲究文学性。这次将歌词知识化的举动,应该是流行歌词首度对国学领域作较为整体的显着贡献吧!”

  ⑥在内地,长期以来国学与流行音乐,被有意无意地分隔。一个居庙堂之高,一个处江湖之远。其实,如今高高在上的《诗经》也曾是“歌集”。古代的高人雅士,从不讳言“诗”可以“歌”,苏轼的《水调歌头》,柳永的《雨霖玲》,都是写来唱的,传播得越远越成功,至于“凡有饮水处,皆能歌柳词”,简直就是最高的赞美了。而近现代,1915年李叔同写下着名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哀而不伤,一时传唱。但它也是古典“诗歌”的“绝唱”。1920年,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摩登的意象开始替代“长亭”“古道”走上“歌”的殿堂。

⑦在内地,一沉默便近90年。而在香港、台湾,一直“文脉未绝”。古典诗词与流行文化的分野,没那么大,二者互相嵌入,彼此滋养,焕发勃勃生机。着名华语作家金庸、梁羽生、琼瑶,很多时候直接以词牌名标注小说的章回。

  ⑧对此,内地的教育工作者一直积极思忖如何让国学与时尚元素相结合。教育部一位分管语言文字的司长曾表示:“现在有些地方诵读国学经典要求学生穿古装,甚至手拿戒尺摇头晃脑,太拘于形式了。我们正考虑把经典国学诗文谱写成流行歌曲,让中小学生传唱,这样做是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⑨秦时明月汉时关,月光今照菊花台。古老庄重的国学,要善于借力时尚轻便的方式做好传播。要知道,年轻人喜欢素坯为胎的青花瓷瓶,也喜欢瓶身上花纹曼妙的牡丹花。

  (选自《中国青年》,有删改)

1.联系全文,说说《菊花台》等“中国风”歌曲中包含哪些“中国元素”。(2分)

2.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说为什么当今很多年轻人对国学没兴趣,甚至“漠然视之”。(2分)

3.仔细阅读下列选项,找出符合文意的一项。(2分)

A.作者认为,周杰伦之所以受年轻人追捧,完全是他的歌词吸引人。

B.北大、清华独立招生考题中,把《青花瓷》的歌词作为考题,表明在批判周杰伦的歌词。

C.专家认为,国学没落主要是因为教育者太拘泥于形式了。

D.流行歌曲对国学领域的显着贡献是把音乐旋律与词意的文学性结合在了一起。

4.联系全文,简述标题“月光今照菊花台”的含义。(3分)

5.读了本文,请围绕“国学与时尚”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作者展开讨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