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24分) ①每个人对于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应该有一...

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24分)

①每个人对于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应该有一个自我设计。但这种设计应该是相对模糊的,是不完美的和有待修正的。可生活中偏偏就有人跟自己较劲,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觉得实际中的自己距离设计中的自己相差太多,并因而痛苦不堪。其实这些人往往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现实,就是人人都有缺陷。“玉,有点瑕疵才是真的。”

②有一位腿有残疾的私营企业主,经过自己十几年的奋斗拼搏,终于成了遐迩闻名的雕刻家和经营雕刻精品的大老板。有人对他说:“你如果不是有残疾,恐怕会更有成就。”他却淡然一笑说:“你说得也许有道理,但我并不感到遗憾。因为如果没得小儿麻痹症,我肯定早下地当了农民,哪有时间坚持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我应该感谢上帝给了我一个残缺的身体。”还有罗斯福和丘吉尔,罗斯福曾连任四届美国总统,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是一个信奉巫医、酗酒成癖的人;丘吉尔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1953年获诺贝尔奖,但他也曾是一个贪睡、贪酒的人,还曾因吸食鸦片两次被赶出办公室。但他们都痛苦地改掉了自己年轻时的不良嗜好,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③完美欲是人类的天性之一,有了它,人类才会永不满足地向前发展。我们要努力追求完美,但同时我们必须学会接纳我们的不完美。

④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源自我们常常拿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进行比较而产生的焦虑感。必须明白,理想的自我是要经过若干年或一生的不懈努力才能接近而始终不能百分之百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只要每天进步一点,快乐一点,我们离目标也就近了一点。倘若因为不能接纳自己的缺陷而生出健忘失眠等痛苦,只能使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远。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还源自和别人不正确的比较而产生的自卑感。拿自己与高过自己一大截的人比,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拿自己的各个方面分别与不同人的优点比,比较的结果是事事不如人,谁都比自己好。

⑤其实,每个人都有足以让自己确立自信的优于别人的长处。“一棵树,如果花不鲜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花和叶子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它处的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绰约多姿。”

⑥席勒曾经给成年人写过一篇童话;一个圆的一部分被切去了,它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圆,因此它就四处去寻找它遗失的那一部分。但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所以只能慢慢滚动,由此得以沿途欣赏草的芬芳,阳光的灿烂,并与蚯蚓娓娓而谈。有一天,它终于找到了自己遗失的那部分,它高兴极了,因它又是一个完善的圆。它又开始飞快地滚动,它在快速滚动中发现世界整个变了样,许多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了,于是它又停下来,毫不犹豫地将千辛万苦找回的部分丢在路边,然后慢慢滚动着向前走去……

⑦人生就是如此,不完美才是真的,只要我们真诚地面对,有点缺憾,人生照样精彩。

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观点?(3分)

2.从文中看,人们往往“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文中席勒的童话说明了怎样的道理?作者引用席勒的童话有什么作用?(4分)

4.请你为本文补写一个事例论据,使文章论证更充分。(4分)

5.“生活中偏偏就有人跟自己较劲,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觉得实际中的自己距离设计中的自己相差太多,并因而痛苦不堪。”请你引用一句名句劝慰他。(3分)

6.人,不可能没有缺陷。读了本文后,你一定有所反思。你发现自己的缺陷了吗?你认为这种缺陷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请为诊治这种缺陷开一个“处方”。(6分)

名称:                                                   

形成原因:                                               

弥补办法:                                               

 

1.人生是不完美和有待修正的,要勇于正视自己的缺陷,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或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3分) 2.一方面源自常拿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进行比较而产生的焦虑感(或源自急于实现终极目标所产生的焦虑感),另一方面源自和别人进行不正确的比较而产生的自卑感(或源自采用不正确的比较方式而产生的自卑感)(4分) 3.说明了人生有点缺陷不一定是坏事。 有力地证明了人生是不完美的,过分追求人生的完美是不现实的观点(4分) 4.(4分)略 5.(3分)略 6.(6分)略 【解析】 1.这是对议论文中论点的考查。学生明确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学会在文章中找出和概括符合观点的句子。能总结出“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意思即可。 2.学生感知议论文文本内容,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此处应从文本中找出人们往往“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主要原因,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3.了解议论文中论据的类型以及论据证明论点的作用,分析时,结合具体语境来阐述论据所起的具体作用。这里引用席勒的童话有力地证明了人生是不完美的,过分追求人生的完美是不现实的观点。 4.这里考查议论文运用和补充论据的能力。学生所举事例或道理必须具有典型性,概括性,针对性,这是补充论据的三个特点。这样的事例或道理才具有说服力。 5.根据文中的观点和道理,引用名言合理即可。 6.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名称”“形成原因”“弥补办法”三者需综合考虑,可主要根据语言表述的准确、通顺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沁园春·雪(共19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词中“风骚”的意思是______    __,其中“风”原指____    ____,“骚”原指____ ____。词中与“风骚”同义的一词语是“____   ____”。点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                        (5分)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1分)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分)

4.如何理解“惜秦皇汉武”中的“惜”字(3分)

5.“只识弯弓射大雕”中“只”能不能改为“还”,为什么?(3分)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什么?写出一个你欣赏或熟悉的“风流人物”,并简要说说他的事迹。(4分)

 

查看答案

语文综合性学习。 (12分)

为满足贫困学生求知的渴望,让更多的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组策划了向贫困地区学校捐赠爱心图书的“映山红行动”。作为初三的学生,我们也可以把过去读过的课外书籍捐献出来。

交通闭塞、偏远落后的山村小学里,还有孩子们那渴望的眼神。遥远的路途,难走的山路并没能阻止住孩子们求知的欲望。

然而捉襟见肘的教育资源却让他们很难看到教科书以外的书籍、接收不了更好的教育。A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飞翔,这对于那些渴求知识却因贫困读不上几本好书的孩子来说简直是一种奢望!B为了让他们能够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为了让更多的学子继续升学深造;为了让山区学子能够开阔眼界、丰富他们各方面的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积极地投入到捐书赠书活动中来。

一本书不算少,百册书不算多。请整理自己的书架,把那些凝聚着人类知识,曾给予你丰富营养的书籍作为一份珍贵的礼物送给需要它的孩子吧!

1.这份捐赠图书活动的倡议书中,有几处地方语言不够顺畅,请你给予修改。(4分)

A句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应该将           改为            ;B句画线部分语序应调整为:                                              

2.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你认为在班级里应做哪些工作?请写出步骤。(3分)

                                                 

3.捐赠活动拟在一所山村小学进行,要求你代表捐赠者作简短致辞,你的致辞该怎样写?(不少于50字)(3分)

4.某山村小学的大门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居深山胸怀奋飞志”,请你补写出下联。(2分)

居深山胸怀奋飞志,                                    

 

查看答案

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填空。(4分)

老虎被誉为“森林之王”,可是在《水浒》中却被称作“        ”。武松因在景阳冈打死一只老虎而名扬江湖,梁山好汉中还有一位好汉因母亲被老虎吃了,一气之下杀死四只老虎,这位好汉是       ,请概括出与他有关的两个情节为                               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9分)

霜落,朔风乍起。伫立树下,庭中红叶、门前银杏不时飞舞着,白天看起来像掠过书窗的鸟影;晚间扑打着屋檐,虽是晴夜,却使人想起雨景。晨起一看,满庭皆落叶。举目仰望,枫树露出枯瘦的枝头,遍地如彩锦,树梢上还剩下被北风留下的三四片叶子,在朝阳里闪光。银杏树直到昨天还是一片金色的云,今晨却骨瘦形消了,那残叶好像晚春的黄蝶,这里那里点缀着。这个时节的白昼是静mì的。清晨的霜,傍晚的风,都使人感到寒凉。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2分)

静mì(       )        (    )立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的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2分)

3.“朔风乍起”中“乍”的意思是               。(1分)“点缀”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4.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2分)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颓唐纤细因地制宜吹毛求疵

B.肥硕羁拌苦心孤诣左右逢源

C.阴晦苍茫害人听闻一尘不染

D.戳穿嘹亮寻章摘句郑重奇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