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 〖宋〗孙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

〖宋〗孙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1.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1.诗人通过烟雨打湿黄昏的情景,生动可感地写出了雨中黄昏清幽润泽的韵味。 2.通过自然清新的乡村美景的点染以及对烟雨黄昏中悠然独立的渡人的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乡间静谧悠闲生活的向往。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中妙字的能力。扣住“黄昏中的烟雨”的那种意境来鉴赏“湿”字的妙处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根据诗歌中景物的特点以及诗人的精神追求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4分)

①秦王怫然怒(     )          ②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③长跪而之曰(      )       ④寡人矣(     )

2.下列各句与“此庸夫之怒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B.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C.休祲降于天

D.伏尸百万

3.翻译句子。(2分)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4.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2分)

 

查看答案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市发生里氏8.0级地震。一时间,山川摇晃,房屋倾颓,一座青山秀水的城市转眼变为废墟,无数的妻离子散、无数的骨肉分离、无数的生离死别、无数的有家难回,在中国这片伤痕累累的土地上悲怆地上演。

[真情无限 希望永存]

1.灾难中无数生命在挣扎,救助中无数希望被点亮。正在罹受苦难的灾区人民不仅需要物质上帮助更需要心灵上的支持,请你拟写一条短信,鼓励灾区的人民不要丧失希望,勇敢的活下去。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2.生之华夏人,同系华夏魂。汶川需要我们,四川需要我们,中国需要我们。只要我们伸出双手,力量虽然微薄,终能汇成汪洋大海。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灾区人民早日脱离苦难,学校将要开展一系列支援灾区的活动,心系灾区的你怎能落后,先确定活动名称然后拟写一个活动方案吧!(3分)

活动名称:                      

活动方案:                                

                                     

[大爱无疆 舍我其谁]

3.地震无情人有情,学校决定接收一些在地震灾害中没有办法上课的灾区学生。你所在的班级恰好接收了一名来自汶川灾区的学生陈安宁,班主任决定为了欢迎陈安宁同学,举办一次主题为“大爱无疆 同舟共济”的班会。你作为这次班会的主持人,一定会用精彩感人的语言准备一段开场白,请把它写在下面。(3分)

 

查看答案

将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及划线字的注音分别填在文中的横线上。(4分)

长江三峡以其险jùn     的地形、       丽的风光、磅     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xiá      迩,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查看答案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

1.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被人们广泛引用,说明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诗句是:                                     

3.中国古典诗词中写“月”往往寄托着作者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请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写出连续的两句诗:                                     

4.只恐双溪舴艋舟,                。(李清照《武陵春》)

5.零落成泥碾作尘,                   。(陆游《卜算子·咏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15分)

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选自《小品文选刊》,作者杨进,有改动)

1.品读文中划线的句子,回答:(3分)

(1)句中“消瘦”一词的含义是                        (1分)

(2)为什么说老人的生命里流淌着的是“朴实的爱的血脉”?(2分)

2.文章开头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结尾又说“心中种种命题有了答案”。请问“我”为什么而“困扰”?“我”找到了什么“答案”?(3分)

3.文章前面部分多次写“我”对拾垃圾老头的“不屑”,后面却说“我”对老头的行为感到“惊讶”、“震撼”,并产生了“敬意”。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分)

4.老人的善举让“我”产生了“莫名的敬意”,甚至在他远去之后“我”仍然“呆呆地站着”。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此时,你最想对老人说什么?(3分)

5.有人常常抱怨这个世道的势利和冷漠,但人性的光辉却在汶川大地震中熠熠闪耀,每时每刻都有令人感动的爱心故事发生。请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对“爱,从来不卑微”的理解。(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