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共15分) 秋光的涨幅 张晓峰 ① 绿竹笋,我觉得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共15分)

秋光的涨幅

张晓峰

①  绿竹笋,我觉得它是台湾最有特色的好吃的笋子,这话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根据。孟

宗笋细腻芬芳,麻竹笋硕大耐嚼,桶笋幼脆别致,但夏天吃一道甘冽多汁的绿竹冰笋,

真觉得人生到此,大可无求了。

②然而,好吃的绿竹笋只属于夏日,像蝉、像荷香、像艳丽的凤凰花…秋风一至,便枯索难寻。

③但由于暑假人去了北美,等回到台北,便急着补上这夏天岛屿上的至美之味,那盛在白瓷碗中、净如月色如素纨如清霜的绿竹笋。

④我到菜市场上,绿竹笋六十元一斤,笋子重,又带壳,我觉得价钱太贵。

⑤“哎,就快没了,”卖菜妇说,“要吃就要快了。”

我听她的话,心中微痛,彷佛我买的货物不是笋子,而是什么转眼就要消逝的东西,如长江鲥鱼,如七家湾的樱花吻鲑,如高山上的云豹…就要没了。啊,属于我的这一生,竟需要每天去和某种千百万年来一直活着的生物说“再见”。啊,我们竟是来出席告别仪式的吗?

⑦绿竹笋很好吃,一如预期。

⑧第二个礼拜,我又去菜市场,绿竹笋仍在,这次却索价七十元一斤了。第三个礼拜是八十元,最近一次,再问价,竟是九十元。

⑨这让我想起二十年前,有一位美国博物学家艾文温‧第尔,他和妻子在二月末从佛罗里达出发,做了一个和中国词人说法相反的实验。宋词中说:“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他们夫妻二人却自己开着车往北走,竟然打起与春天同时北进的算盘,而且,连春天的步行速度也被他们窥探出来了。原来,春天是以每天十五英里的速度往北方挺进的。他们一路走,走到六月,到了加拿大边境才歇了下来。好一趟偕春北进的壮举。

⑩原来,“春天的脚步”这句话不是空话,它是真有其方向,真有行速,甚至真的可以尾随追踪。

⑾同样的,我的盛夏也是可以用价钱来估量的,在绿竹笋一路由三十而四十而九十的时候,我的盛夏便成轻烟一缕。

⑿也许极热极湿极气闷,也许还不时遭我骂一声“什么鬼天气”,但毕竟也是相遇一场,我会记得这阳光泼旺的长夏。绿竹笋想来会在贵道极点的时候戛然消失。秋天会渐深渐老,以每周十元的涨幅来向我索价。

(选自《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

1.根据文意,好吃的绿竹笋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2分)

2.第⑥段中“我听她的话,心中微痛”一句中,“我”心中微痛的原因是什么?(2分)

3.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同样的,我的盛夏也是可以用价钱来估量的,在绿竹笋一路由三十而四十而九十的时候,我的盛夏便成青烟一缕。

4.第⑨段文中 爱文温 第尔夫妇与中国词人对待春天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作者插叙爱文温 第尔夫妇的事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5.本文用了很多笔墨写绿竹笋价格的涨幅,却以“秋光的涨幅”为标题,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4分)

 

1.(2分)好吃的绿竹笋只属于夏日,它的价格会随着“秋光的涨幅”不断上涨。(答“只属于夏日”或“价格不断上涨”即得分;仅答“甘冽多汁”、“静如月色如素纨如清霜”等其他特点得1分) 2.(2分)最具有特色的好吃的绿竹笋在这个季节快没了(1分);每天都有美好的东西消逝,这引发了我内心的伤感(1分,意思对即可)。 3.(3分)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比作“盛夏”(或将“盛夏”的易逝比作“青烟一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光的易逝(1分)。表现作者对时光消逝的惋惜、无奈之情(1分) 4.(4分)中国词人:享受美好的春光(1分):艾文温 第尔夫妇:除享受美好的春光外,更多的去追赶春光(1分,意思对即可)。插叙的内容,结构上引出“春天的脚步”这段话(1分):内容上引发“我对盛夏也是可以用价钱来估量的,最终会成为青烟一缕而消逝”的感慨(1分)。(仅答“引出下文”和“抒发感情”等套话不得分)。 5.(4分)答题要点①写出绿竹笋涨价与秋光流逝的关系,得1分,②写出采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类比)的手法,得1分,③写出用“秋光的涨幅”抒发对时光易逝的感叹之类的情感,得1分。④写出用“秋光的涨幅”表达把握、珍惜美好的时光的人生感悟之类的主旨,得1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绿竹笋”特点的能力。结合“绿竹笋”的生长季节以及“绿竹笋”的“价格”或者“绿竹笋”的味道等来概括其特点即可。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第5、6两小节的内容来分析“我”心中微痛的原因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的能力。先分析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分析运用改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作者的情感)即可。 4.本题是一道综合题。先结合文章第9段的内容来分析爱文温第尔夫妇与中国词人对待春天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然后从结构上、内容上来分析作者插叙爱文温第尔夫妇的事在文中的作用即可。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从文章运用的写作手法以及作者流露的情感来理解作者为什么以“秋光的涨幅”为标题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共11分)

大师什么是大

朱晖

①最早发现并引荐陈寅格这匹“千里马”的,是梁启超。上世纪20年代,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格。曹问:“陈寅格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拒绝:“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曹一听,十分震惊,这才同意聘请陈寅格。

  ②陈寅格在国外陆续留学20余载,潜心读书和研究,不仅学贯中西,而且通晓三十多种文字。由于他始终对博士、硕士之类的学位淡然处之,所以连大学文凭也没拿过。幸亏梁启超慧眼识珠,才使得这位旷世奇才没有“遗于野”,也才成就了这位日后清华园里大名鼎鼎的“教授中的教授”。按理说,陈寅格对梁启超不说感恩戴德,至少也应该礼让三分。但是,因为一个古人陶渊明,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被传得沸沸扬扬。

  ③陶渊明出生在东晋末期,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也是有名的隐士。东晋灭亡后,陶坚决归隐,誓不与新政权合作。他的举动,关系到所谓的“名节”问题,也引发了后世的长期争论。作为史学大家的梁启超,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家之言,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动机,是当时士大夫廉耻扫地,他纵然没有力量移风易俗,起码也不肯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丧掉。陈寅格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意见,认为陶渊明“耻事二姓”才是可信的。同时,针对梁启超本人“无论从政还是从教,都不在乎在清朝还是在民国”的做派,陈寅格批评他“取自身之思想经历,以解释古人之志尚行动”。

  ④应该说,陈寅格批评不仅力道十足,而且尖酸刻薄。有好友劝他:“梁公对你有知遇之恩,你这样做,就不怕别人说你忘恩负义?”陈寅格笑答:“错了,我这样做才是对梁公最大的尊重,也才没有辜负他对我的赏识和抬举。”那么,梁启超又会怎么想的呢?“饮冰室主人”生性洒脱不羁,当有人嘲笑他“引狼入室”时,他回敬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无论是批评陈寅格还是讥讽我的人,都把我们看得太小了。”

  ⑤相对于梁启超所言的“小”,西方著名的社会哲学家马克思·韦伯曾相应地表述过“大”。有学生问他:“您教书的目的是什么?”韦伯答:“是让后来的人超越自己。超越老师就是尊敬老师。”学生又问:“您就不怕学生超越了你反而瞧不起你了?”韦伯大笑:“孩子,这样想太狭隘了。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在做一件比他们自身还大的事,那就是学术。”

  ⑥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从17岁开始追随柏拉图。他对老师非常崇敬,曾写了一首诗赞美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然而,当亚里士多德思想日益成熟之后,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与柏拉图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他勇敢而坚决地批评老师的错误和缺点,结果遭致众人的谩骂,说他背叛了老师。对此,亚里士多德回敬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们需要补充一句,这个真理被实践所检验、证明了得。

⑦到底何为大师呢?他既不是头顶的光环,也不是姓名前的头衔,除了顶尖的学问、广博的见闻、宽阔的胸襟,更需要一种超越个人荣辱成败和恩怨情仇的境界。大师者,是把学术看得远大于自身,心中超越一切的是对真理永不妥协的探索。

(选自《学习博览》)

1.通读全文,你认为大师什么最大?(2分)

2.对陶渊明归隐的最主要动机,梁启超和陈寅恪各持怎样的观点?(2分)

3.第⑤段划线句子中梁启超所言的“小”的含义和韦伯所表达的“大”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分)

4.第⑥段中划线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5.按照作者的标准,你认为梁启超是不是“大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小题。(共13分)

【甲】见鱼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太牢:古代祭祀对牛、羊、豕(shi,猪)三具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便还家(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定州  (    )  ④天子哭之,死无所(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

3.【甲】文中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2分)

4.【乙】文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的君王?(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共6分)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作于杜甫草堂。

1.“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两句中“燕子”和“鸳鸯”各在做什么?(2分)

2.本诗描绘的事初春景物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反映出诗人当时怎么样的心情?(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新闻调查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外来粽品牌垄断市场

昨天,记者在我市部分超市看到,虽然距离端午节还有一个多月,但“思念”、

“三全”、“安井”、“五芳斋”等外地的品牌粽子已经在各大超市出现。为何不见本地粽子的身影呢?超市负责人说,超市商品采购由总部决定,总部只采购品牌粽子,而目前本地粽尚无自己的品牌。

(材料二)本地粽以“鲜”取胜

到哪里去买本地粽呢?记者在电力路、花山路看到了几家卖粽子的小店。店主表

示,粽子都是自家包的,品种没有超市里多,只有红豆、蜜枣和肉粽,但当天包当天卖,十分新鲜,不像真空包装的外地粽,经由运输等途径,再到超市柜台,距离生产日期已有好几天。

(材料三)       

超市工作人员介绍说,今年粽子的价格与去年相比相差不大。业内人士分析称,今

年糯米等原材料的价格降了,对于生产企业来说是个好消息;但粽子大多是人工包装,

人工费水涨船a高,运输费用也是居高不下:有降有升,粽子的价格基本与去年持平。

1.从“材料三”中提取主要信息,为该则材料拟写标题。(不超过15个字)(1分)

2.仔细阅读上述材料,分析本地粽与外来粽相比存在的优势与劣势。(4分)

 优势:                                                               

 劣势:                                                              

3.吃粽子的习俗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现在人们赋予它更多的文化内涵。中考前夕,有老师给学生赠送了粽子,这个礼物包含了老师对学生的祝愿。说出老师的祝愿是什么。(1分)

 

查看答案

下列语段有多处语病,请用规定符号直接在原文上修改。(不超过4处)(3分)

6ec8aac122bd4f6e

2012年3月,关于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传。在这些对语文课本图片的“再创作”里,时而杜甫肩扛机枪,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把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诗圣”杜甫的画像被如此涂鸦,有人把这种现象视为对名人的亵渎,也有人认为快餐文化下的一场狂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