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默写。(6分,每个空格1分)
1. , 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苔痕上阶绿, 。(刘禹锡《陋室铭》)
3.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有一种品质叫无私,有一种情感叫无悔。把它化为形象的诗句,那便是李商隐《无题》中的 , 。
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1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其中,鲁迅回忆了跟随寿镜吾老先生在_2_读书的
乏味生活;还有表达了在得到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对,对家中保姆 3 深深的感激和尊敬之情。
学校就汉语学习现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3分)
材料一: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汉语毫无疑问是掌握工具的手。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的同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的汉语水平正在明显下降。
材料二:调查表明,中学生汉语水平不容乐观,他们连深奥一点的现代文也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言不达意的情况。
材料一: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汉语毫无疑问是掌握工具的手。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的同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的汉语水平正在明显下降。
材料三:现在很多人不再会用“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老子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请用一句话概括,作答的格式是“……,
却……”。(1分)
2.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深入搜集材料,探究汉语学习的现状。同学们搜集的其中一则材料,材料三与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否吻合?请简单阐述你的理由。(2分)
阅读茂名市一网站的旅游宣传活动的投票情况,回答问题。(3分)
┏━━━━┳━━━━━━━━━━━━━━━━━━┳━━━━━━┓
┃序号 ┃ 旅游宣传口号 ┃ 得票率 ┃
┣━━━━╋━━━━━━━━━━━━━━━━━━╋━━━━━━┫
┃ 1 ┃ 茂名山海美如画,冼太故里果飘香 ┃ 16. 10% ┃
┣━━━━╋━━━━━━━━━━━━━━━━━━╋━━━━━━┫
┃ 2 ┃ 荔乡风情,山海茂名 ┃ 14. 46% ┃
┣━━━━╋━━━━━━━━━━━━━━━━━━╋━━━━━━┫
┃ 3 ┃ 荔红妃子笑,山海绿茂名 ┃ 13. 83% ┃
┣━━━━╋━━━━━━━━━━━━━━━━━━╋━━━━━━┫
┃ 4 ┃ 山海并茂,荔乡扬名 ┃ 15. 49% ┃
┣━━━━╋━━━━━━━━━━━━━━━━━━╋━━━━━━┫
┃ 5 ┃ 冼太故里果飘香,诗画山海绿茂名 ┃ 15. 74% ┃
┣━━━━╋━━━━━━━━━━━━━━━━━━╋━━━━━━┫
┃ 6 ┃ 滨海风情,动感茂名 ┃ 24. 38% ┃
1.概括说明上表中的投票情况。(1分)
2.近日.茂名市有关部门公布的旅游宣传口号是“冼太故里,中国荔乡,云山鉴水,滨海茂名”,请你对该宣传口号进行点评。(2分)
阅读《<论语>十则》,完成小题。
《论语》十则
(一)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足
以谓之‘文’也.”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七)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八)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九)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十)(点)日: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
A.不亦说乎(通“悦”,愉快,高兴) |
B.不耻下问(可耻) |
|
C.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划,商量办法) |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实) |
2.下列划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学而时习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
B.人不知而不愠水落而石出者 |
|
C.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 |
|
D.其恕乎其不善者而改之 |
3.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
A.第二、三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方法的问题,第四、五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
|
B.第七则是说为人要终身遵守的准则,揭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宽容态度。 |
|
C.第十则,曾点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春风和煦、人群活动的祥和情景,孔子心有感触地大加赞赏。此则旨在告诉我们:人要和自然相融,锻炼身体,享用自然之乐。 |
|
D.选文中有些话已成为成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比如第七、八、九则分别概括为:“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 |
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伐竹取道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
|
B.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
|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家中诸母皆通文 |
|
D.楚王问其故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