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我倒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
是陋室,惟吾德馨。”
B. 黛玉道:“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
C. 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D. 《简·爱》中由彼此对立的自然因素(如冰与火、丽日与风雨等)构成的比喻形象,呼应着主人公内心的这种矛盾和斗争。
《骆驼祥子》中祥子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拥有自己的车,却经历了三起三落,使其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请讲下列六个情节按时间顺序排列。(只写序号,2分)
攒三年钱买车 ②用虎妞的钱买车 ③捡骆驼准备买车 ④被孙侦探敲诈 ⑤被大兵抢走
⑥ 为安葬虎妞卖车
根据提示,用古诗文填空。(从下列题目中任选4题作答,8分)
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
(李白《月下独酌》)
2.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 。
(陆游《卜算子·咏梅》)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 。
(赵师秀《约客》)
4.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 。
(龚自珍《已亥杂诗》)
5.予独爱莲之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差使( )颓唐( )狼藉( )踌躇( )( )
琐屑( )妥帖( )簌簌( )蹒跚( )( )
阅读文章《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并回答问题。
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文/苗青)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似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摘自《读者》2008年第5期)
1.第④段中作者说自已会非常留意关门的力度把握、倾听人们关门的声音,以至于成癖好。联系全文,思考作者为什么会着迷于此?为什么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2.“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品读下文,作者都从“那一响”中读懂了哪些人?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父爱如山,母爱如海。天底下最伟大的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在生活当中,你的父母肯定也有如文中父亲一般的行为,你注意到了吗?请举出两例并谈谈你的感受。
阅读文章第六段并回答问题。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第1段文字中哪些地方能看出父亲爱子心切?
3.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
4.找出段落间起过渡性作用的句子,请写在下面。
5.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6.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