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段训练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1.文章主要写“父子车站离别,父子之情”,为什么要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
2.“……北京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是否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
3.“说定”改为“说好”或“说过”好不好?为什么?
4.“熟识”“再三”“甚是仔细”这几个词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5.“再三”和“仔细”表达的意思是否重复?
6.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不要紧”是指什么而言?“不好”指什么?
7.对笼罩在《背影》一文中的哀愁凄凉的氛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种氛围是由课文中所描绘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子离别,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等一系列事情营造而成。 |
|
B.这种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 |
|
C.这种氛围使父亲晚年心情不好,父子矛盾,削弱了对父子亲情关系的表现。 |
|
D.在这种氛围下,父亲还如此细心周到地关心爱护儿子,更显出父爱的真挚动人。 |
填空。
1.《背影》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家,诗人、学者、_________战士。江苏_________人。你能写出学过的他的其他作品吗?如_________。
2.我看见他戴着_________,穿着_________,深青布_________,_______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两手______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____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_________,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解释词语。
颓唐:_________踌躇:_________不能自已:_________
蹒跚:_________惨淡:_________触目伤怀:_________
根据拼音写汉字。
奔sānɡ( )举zhù( )yū( )腐
晶yínɡ( )shì( )擦fù( )闲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
A.学生食品是否安全,关系到我国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这是一个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
|
B.今年5月28日,河北唐山附近发生大约里氏4.2级左右的地震,北京地区也有震感。 |
|
C.为应对南海地区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我国派出3艘海洋执法船在黄岩岛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
|
D.通过观看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我了解到“大衣哥”朱之文是一个朴实平易的人。 |
下列句子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A.他望着八百里沂蒙起伏的群山,文思泉涌,一首《沂蒙颂》一气呵成。 |
|
B.对于各种网络游戏,一些年轻人沉溺其中,乐此不疲,浪费了不少宝贵的青春时光。 |
|
C.得到朋友的鼓励与支持,她勇敢地走向赛场,成为当天最耀眼的一颗明星,真实相得益彰啊。 |
|
D.教语文的王老师讲课幽默风趣,同学们常常忍俊不禁,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