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再读课文,理清重点。 1.概括起来说课文写了纪念活动的几个片段? 2.文中引用迪...

再读课文,理清重点。

1.概括起来说课文写了纪念活动的几个片段?

2.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3.结尾引述死者的遗言有什么作用?

4.引文和正文有什么关系?

5.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态度和表现有何不同?

6.你对这两位作家的行为是如何评价的?请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

 

1.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全文回顾历史,面向现实,呼唤和平 2.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他们还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3.死者遗言,是人性中最美丽的体现,让人据此想像被残杀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4.“引文”是纯客观的记录,是正文得出观点、进行议论的依据。 5.前者是真诚的忏悔,后者是自私的狡辩。我们不能忽视,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狡辩,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6.要消灭战争,保卫和平,前提是正确认识历史。西德作家的态度是那样诚恳,他把自己与整个民族看成一个整体,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这样的态度赢得人们的宽容和尊重。那个日本人跟日本极右势力相比,还算好的,他还承认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他总想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安格尔的三个问题辨清了侵略与反侵略,尖锐地指出了那个日本人狡辩的要害。作家本应具有人类的良知,作者不称他为作家,就称“日本人”,也表明了对他的鄙弃。作者写许多人走过去与西德作家握手,在无言之中表明各国作家对那个日本人的反感和那个日本人在会场上的孤立。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挑战你的理解。

1.品味语言

①“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一句中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②“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一句中“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③你怎样理解“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一句?

④联系上下文说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的含义。

2.体会修辞

①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     )

②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

③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

④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     )

 

查看答案

①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②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          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③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          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④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          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⑤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1.画横线部分应填入的词语最合适的的一项是(     )

A.抬    肃穆    珍爱       B.举    严肃    珍爱

C.抬    严肃    可爱       D.抬    肃穆    可爱

2.“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这一句与下文的         相呼应。

3.“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一句中,“惟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文段⑤中的“火焰”有着丰富的内涵,请写出它的象征意义。

5.文段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请从第①段中找出运用准确的两个动词               ;请从第②段中找出运用准确的两个形容词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形象概括图。

 

 

查看答案

阅读《荷花淀》片断,回答问题。

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 )着( )的苇眉子。苇眉子( ),在她怀里( )着。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缠绞 又薄又细 柔滑修长 跳跃

B.缠绕 柔滑修长 又薄又细 蹦跳

C.缠绞 柔滑修长 又薄又细 跳跃

D.缠绕 又薄又细 柔滑修长 跳跃

2.这一段文字描写了哪些景物?

3.仿照文中画线句子的写法,用“像……也像……”造一个句子。

4.结合课文,说说你读了《荷花淀》片断以后,对孙犁小说的语言特点的感受。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①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________,站在船尾巴上,________。

②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________。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③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④小女孩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⑤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⑥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⑦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第①②段中画横线处应填入的句子依次是

A.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B.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

C.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2.选文中描写老头子这个人物时用了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的方法。

3.“热闹”的原意是________,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4.仿照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写法,写一段描写你家乡景物的文字。

5.第⑦段写了二菱目睹老英雄痛击鬼子的情景,请想像并写出此时二菱的心理活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