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广告词合辙押韵,读...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广告词合辙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B.同学们一个个正襟危坐,谈笑风生,教室里充满着欢快的气氛。

C.对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合理,是教育工作者处理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

D.领导决不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以为自己是什么都好,别人是什么都不好。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B、正襟危坐:。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油光可签粗制烂造暗然失色冥思暇想

B.长嘘短叹蜿蜒起伏馈赠礼品托泥带水

C.杯盘狼籍苍海桑田相辅相成莫衷一是

D.晨光熹微囊萤映雪油嘴滑舌顾名思义

 

查看答案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胡髭(hú zī ) (xuān)昂 文绉(zhōu) 深(è)痛疾

B.胆(què) 鞭(dǎ) 脂粉(lián)千山万(hè)

C.诘责(jí zé) 畸形(jī xíng) 眼翳( yǎn yì) (shù)祖母

D.睥睨(pìnì) (chì)热 执拗(zhíniù) (hàn)首低眉

 

查看答案

)阅读《教育你的父母》,完成小题。(共15分)

教育你的父母  梁实秋

  “养不教,父之过。”现在时代不同了。父母年纪大了,子女也负有教育父母的义务。话说起来好像有一点刺耳,而事实往往确是这样。

  “吃到老,学到老。”前半句人人皆优为之,后半句却不易做到。人到七老八十,面如冻梨,痴呆黄老,步履维艰,还教他学什么?只会含饴弄孙,或只坐在公园木椅上晒太阳。这时候做子女的就要因材施教,教他的父母不可自暴自弃,应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人生七十才开始”。

  代沟之说,有相当的道理。不过这条沟如何沟通,只好潜移默化,子女对父母向来便耳提面命。上一代的人有许多怪习惯,例如:父母对于用钱的方式,就常不为子女所了解。年轻人心里常嘀咕,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一个钱也带不了棺材里去!一个钱看得像斗大,一串串地穿在肋骨上,就是舍不得摘下来。眼瞧着钱财越积越多,而生活水准不见提高。嘀咕没有用,要事实上逐步提示新的生活模式。看他的一把坐椅缺了一只脚,垫着一块砖,勉强凑和,你便不妨给他买一张转椅躺椅之类,看他肯不肯坐。看他的衣服捉襟见肘,污渍斑斑,你便不妨给他买一件松松大大的夹克,看他肯不肯穿。这当然不免要破费几文,然而这是个案研究的教学法,教具是免不了的。终极目的是要父母懂得如何过现代的生活,要让他知道消费未必就是浪费。

  教育的方法多端,言教不如身教。父母绝非低能,大抵也会知道模仿。在公共场所,如果年轻人都知道不可喧哗,他们的父母大概也会不大声说话如果年轻人都知道鱼贯排队,他们的父母也会不再攘臂抢先                               种种无言之教,影响很大,父母教育儿女,儿女也教育父母。

有些父母在行为上犯有错误,甚至恶性重大不堪造就,为人子者也负有教育的责任。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而不违,劳而不怨。”这就是说,父母有错,要委婉劝告,不可不管;他不听,也不可放弃不管,更不可怨恨。当然,更不可以体罚。看父母那副孱弱的样子,不足以当尊拳。

(选自《读者》)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第3段“要让他知道消费未必就是浪费”中“未必”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4分)

3.阅读全文,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教育父母?(4分)

4.第4段划线句有什么作用?你能在空白处再补充一个类似的例子吗?(4分)

 

查看答案

阅读《玉米人》,完成小题。(共15分)

玉米人  迟子建

(1)晚夏时节,玉米成熟了。街头做烤玉米生意的乡下人多了起来。

(2)有一天,在离我家很近的中山路上,我遇见了一个卖玉米的人。他占据着很好的地段,背靠着沃尔玛超市和工人文化宫,在过街天桥下,用一个铁皮箍起的炉子,烤着玉米。玉米被竹签穿着,一穗穗地横在炭火上。他似乎害了伤风,不时地抽着鼻子。他的生意真不错,烤好的玉米很快被路人买了去,他便剥了新的玉米,接着烤。在他旁边,摊开着一个大网袋,那里面装着至少上百穗的玉米。

(3)我不爱吃烤玉米,想买他几穗生的,回家煮。我指着他烤着的玉米问:“多少钱一穗?”

(4)“一块五。”他转动着竹签,头也不抬地说。

(5)“我想买四穗。”我说。

(6)他抬起头,问了一句:“你能吃四穗?”

(7)“ 我要买生的,回家去煮。”我说。

(8)他抽着鼻子,很干脆地说:“不卖!”

(9)我以为他怕我跟他讲价,于是安慰他说:“我买生的,也按一块五一穗的钱给你。”

(10)“那也不卖!”他坚决地说。

(11)这让我大惑不解。我开导他:“你卖熟的才一块五,而我买生的是一样的价,省了你的炭火,还省了你的力气,你怎么算不过来帐?”

(12)一听我嘲笑他不会算账,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地说:“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

(13)天哪,竟然是这理由!我心底里骂着他“蠢 货”,掉头而去。到了中山路革街相交的路口,我碰到了另一个烤玉米的人。这次,我以熟玉米的价钱了,顺利地买了几穗生玉米。摊主显然明白这买卖划得来,很高兴,他笑着对我说:“好吃了再来啊。”

(14)我提着生玉米走的时候,又遇到了那个不卖给我玉米的人。我站定了,示威性地晃悠着手中的玉米。他在招揽生意的时候,看到了我,也看到了那兜玉米,他张大了嘴,很惊恐的样子,好像的提着的,是一颗颗手雷。他别过身去,连打了几个喷嚏,然后回过头来,接着烤他的玉米,那么地安闲,那么地从容

(15)夏季过去了,街上烤玉米的人都不见了。有一天路过天桥,在苍茫的蓝色中,我忽然想起了那个烤玉米的人,想起了他清瘦而黧黑的脸,以及他灵活地转动炭火上的玉米时的知足的神态。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他这种固执,难道不可贵吗?

(16)我想,好的写作者就应该像那个玉米人那样,可以笨一点,可以放弃一点现实的利益,可以甘心承受坚持自己的信仰而带来的生意上可能的冷清。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里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精心焙制食粮。

(选自《迟子建散文》)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3分)

2.简要分析文章14段玉米人从“惊恐”到“安闲从容”的原因。(4分)

3.文章15段说“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怎样理解“神灵之光”?你觉得“他”身上哪些地方具有“神灵之光”?(4分)

4.文中提到两个烤玉米的人,结合现实生活,你更赞同哪位玉米人的做法?(4分)

 

查看答案

2011年2月7日,知名学者于建嵘在微博上发出倡议: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网友纷纷表示要关注乞讨儿童,同心协力让被拐儿童圆回家的梦。下面是一份调查表,从表格内容可以看出,某地大学生在倡议发出后              。(3分)

某地中学生在该倡议前后上网内容调查情况对比表

时间

浏览乞讨儿童的相关信息

其他(聊天、游戏、查找学习资料等)

2011年2月5日(倡议前)

3%

97%

2011年2月9日(倡议后)

71%

29%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