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22分) 学会倾听 ①数年前,一起医疗纠纷把我推到“风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22分)

学会倾听

①数年前,一起医疗纠纷把我推到“风口浪尖”上。患者家住近郊,很快就有二十来人聚在会议室的门口,吵吵闹闹,人声鼎沸,大有一触即发的火药味。我提议大家坐下来,请对方不限时地把话说完,医师一方则推举代表限时发言,超时说话要经过对方同意,但一方讲话时,另一方都不得插嘴。轮到我讲话时,我先介绍自己的姓名和身份,声明我讲话时可以录音录像做笔记,录音录像可以播放,讲话可作告状材料任意引用,决不出尔反尔。当我十分耐心地听完对方讲话时,发现其中既有对医学的误解、对医师的误会,也不乏对医院工作的中肯之词。三个小时的交流后,医患纠纷烟消云散,对方甚至留下地址和电话号码邀请我去钓鱼。干戈玉帛之变,始料未及。这件事让我明白,在某些场合,会说不如会听。听清楚你才会明白对方的意图和需求,才知道怎样面对怎样解说。

②其实,无论是“衙斋卧听萧萧雨,疑是民间疾苦声”,还是“四面云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都是静心倾听的结果。因此,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会倾听。

③倾听是一门学问。做学问要讲规矩,倾听也有规矩。倾听者必须有同情心,必须专注,必须敏捷。同情就意味着理解的一半”(高尔基),有了同情心,你才会尊重对方,待人以诚。倾听需要专注,不专注听别人的谈话无异于轻视或侮辱别人。专注的倾听对于倾诉者来说是一种无形的褒奖,从专注的倾听中流露出来的真诚和善意,比任何药物都更有抚慰作用。要边听边想,分析综合   既要抓住对方在倾诉中流露出来的闪光点,加以引用   夸奖和张扬   又要留意其中的纰漏和谬误,以便适度疏导或批评。这就需要缜密,也要掌握分寸。

④倾听也是一种艺术。作为艺术,倾听也讲技巧。倾听者必须保持平静的心态、坦诚的胸怀,并拥有符合要求的体态语言。倾听时或上身前倾,平视对方,或俯身侧耳,紧闭双唇,洗耳恭听。倾听中应尽量保持静默。且看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倾听者时而面带微笑轻轻点头以示肯定或赞赏,时而双眉微皱面有愁容甚至眼泪盈眶,仿佛身临其境,不经意地走进了对方的心灵世界。《长沙晚报》休闲副刊有一个“倾诉”版面我也常看,其实阅读也是倾听。窃以为倾诉和倾听是一对孪生兄弟,一次毫无顾忌的倾诉和一次不受干扰的倾听常常使双方受益。倾诉者一吐为快,心中块垒为之一消;倾听者大增见识,心灵为之震撼,同时获得一个结交朋友、研究人性和了解社会生活的机会。

⑤成功的倾听是改善人际关系的一剂良方。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努力学会倾听。医师学会倾听,就会从善如流,提高疗效;官员学会倾听,就会更加体贴民情,为民造福。如果每个人都把倾听当作一门本领来掌握,我们的社会定然会多一份和谐与温馨。

1.第③段划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标点是     。(3分)

A.; , ;

B.。 、 ;

C.: , ,

D.: 、 ;

2.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1)                                            ;

(2)                                         。(4分)

3.第③段划线句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5分)

4.本文围绕着论点,从两个方面告诉我们应如何学会正确倾听:(6分)

(1)                              ;(2)                             

5. 第⑤段划线词语“从善如流”用在此处不太贴切,请换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4分)

词语:              理由:                                                 

 

1.(3分)D 2.(2+2分)(1)引出论点“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会倾听”。(2)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事实依据,证明倾听能有效改善人际关系(倾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2+3分)引用论证  有力地证明了同情心在倾听中的重要作用。 4.3+3分)(1)倾听要讲规矩,倾听者必须有同情心,必须专注,必须敏捷。 (2)倾听要讲技巧,倾听者必须保持平静的心态、坦诚的胸怀,并拥有符合要求的体态语言。 5.(2+2分)对症下药  病人一般不会对医师提出建议而只会倾述症状,医师则根据病人的症状开出正确的处方,对其进行医治。 【解析】 1.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议论文开篇一般有以下作用:引出论点,吸引读者的注意思考,作为论据证明论点,与下文照应等。此处是引出论点,,作为论据证明论点的作用。 3.掌握议论文中常用的例证、喻证、引证等论证方法,了解每一种论证方法的具体作用,作答时学会结合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在议论文中,学生应培养寻找中心句,总结概括文章的小分论点的能力。此题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应如何学会倾听”。 5.学生能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此处表明能准确找到病因,所以应用“对症下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12分)

赵襄王学御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子期,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注释】①王子期:战国时期驾车能手,即王良。②安:安稳。③调:协调。④诱道:引导。此处之“道”,同“导”,不作道路解。

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4分)

(1)三马而三后(   )        (2)而后可以进速远(   )

2.对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技术已全教给你了,你在运用这些技术时错了。

B.我已经尽力了,你好好驾驭这三匹马就能超过我。

C.技术已全教给你了,你好好驾驭这三匹马就能超过我。

D.我已经尽力了,但你在运用这些技术过分了。

3.赵襄王“三易马而三后”的根本原因是                。(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4.读了文章后,我们应努力戒除赵襄王身上所暴露的                 的缺点。(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8分)

周处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1.课文选自由南北朝时       (人名)所编撰的《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词的含义。(3分)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俱。                                           

3.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同乡人“更相庆”是因为他们以为周处和蛟龙都已死了。

B.周处杀虎斩蛟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他骨子里所具有的英雄侠气。

C.本文主要通过“杀虎斩蛟”和“寻访二陆”两件事表现人物个性。

D.本文通过周处的事例告诉我们:江山易改,本性也可移。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宋词,完成题目(4分)

蝶恋花(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末句中“伊”字一语双关,既指     ,又指      。(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草色烟光残照里”展示了主人公望尽天涯时的所见之景,营造了伤感的氛围。

B.“无言谁会凭阑意”表明因为词人不愿与人交流,所以没人能理解他的心声。

C.本词上片写主人公登高望远,离愁滋生;下片写苦中求乐,情深志坚。

D.本词紧扣“春愁”二字,写景抒情,曲径通幽,词末交代了“春愁”的原因。

 

查看答案

默写(18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                。   (《钱塘湖春行》)

2.             ,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

3.了却君王天下事,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4.             ,却疑春色在邻家。     (《雨晴》)

5.无丝竹之乱耳,                。     (《陋室铭》)

6.呼嘘毒疠,                    。     (《捕蛇者说》)

 

查看答案

写作(60分)

题目:记忆深处的那堂课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