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12分)
赵襄王学御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②于车,人心调③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④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子期,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注释】①王子期:战国时期驾车能手,即王良。②安:安稳。③调:协调。④诱道:引导。此处之“道”,同“导”,不作道路解。
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4分)
(1)三易马而三后( ) (2)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
2.对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技术已全教给你了,你在运用这些技术时错了。 |
|
B.我已经尽力了,你好好驾驭这三匹马就能超过我。 |
|
C.技术已全教给你了,你好好驾驭这三匹马就能超过我。 |
|
D.我已经尽力了,但你在运用这些技术过分了。 |
3.赵襄王“三易马而三后”的根本原因是 。(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4.读了文章后,我们应努力戒除赵襄王身上所暴露的 的缺点。(3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8分)
周处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1.课文选自由南北朝时 (人名)所编撰的《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词的含义。(3分)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
3.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A.同乡人“更相庆”是因为他们以为周处和蛟龙都已死了。 |
|
B.周处杀虎斩蛟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他骨子里所具有的英雄侠气。 |
|
C.本文主要通过“杀虎斩蛟”和“寻访二陆”两件事表现人物个性。 |
|
D.本文通过周处的事例告诉我们:江山易改,本性也可移。 |
阅读下列宋词,完成题目(4分)
蝶恋花(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末句中“伊”字一语双关,既指 ,又指 。(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A.“草色烟光残照里”展示了主人公望尽天涯时的所见之景,营造了伤感的氛围。 |
|
B.“无言谁会凭阑意”表明因为词人不愿与人交流,所以没人能理解他的心声。 |
|
C.本词上片写主人公登高望远,离愁滋生;下片写苦中求乐,情深志坚。 |
|
D.本词紧扣“春愁”二字,写景抒情,曲径通幽,词末交代了“春愁”的原因。 |
默写(18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 。 (《钱塘湖春行》)
2. ,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
3.了却君王天下事,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4. ,却疑春色在邻家。 (《雨晴》)
5.无丝竹之乱耳, 。 (《陋室铭》)
6.呼嘘毒疠, 。 (《捕蛇者说》)
写作(60分)
题目:记忆深处的那堂课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26分)
跟陌生人说话
刘心武
①父亲总是嘱咐子女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尤其是在火车、大街等公共场所。母亲对父亲给予子女们的嘱咐总是随声附和,但是在不跟陌生人说话这条上却并不能率先lǚ xíng;而且,恰恰相反,她在公共场合,最喜欢跟陌生人说话。
②有一次,我和父母回四川老家探亲。在火车上,同一个卧铺间里的一位陌生妇女问了母亲一句什么,母亲就热情地答复起来,结果引出更多询问,她也就更热情地絮絮作答。我听母亲把有几个子女、都怎么个情况,包括我在什么学校上学什么的,都说给人家听,急得用脚尖轻轻踢母亲的鞋帮,母亲却浑然不觉,乐乐呵呵一路跟人家聊下去。那妇女跟她一个脾性,两人说到共鸣处,你叹息,我摇头;或者我抿嘴笑,你拍膝盖。母亲的嘴不设防,以善意揣测别人,哪怕是对旅途中的陌生人,也总报以一万分的善意。
③有一年冬天,我和母亲从北京坐火车到张家口,坐的是硬座,对面有两个年轻人,面相很凶,身上的棉衣破洞里露出灰色的棉絮。没想到,母亲竟去跟她对面的小伙子攀谈,问他手上的冻疮怎么也不想办法治治,说每天该拿温水浸它半个钟头,然后上药。那小伙子冷冷地说:“没钱买药。”还跟旁边的小伙子对眼。我觉得不妙,忙用脚尖轻轻踢母亲的鞋帮。母亲却照例不理会我的提醒,而是从自己随身的提包里摸出一盒如意膏,打开盖子,用手指剜出一些,要给那小伙子手上有冻疮的地方抹药膏。小伙子先是要把手缩回去,但母亲的慈祥与固执,使他乖乖地承受了那药膏,一只手抹完了,又抹另一只;他旁边那个小伙子也被母亲劝说得抹了药。母亲一边给他们抹药,一边絮絮地跟他们说话,大意是这如意膏如今药厂不再生产了,这是家里最后一盒了,这药不但能外敷,感冒了,实在找不到药吃,挑一点用开水冲了喝,也能顶事……末了,她竟把那盒如意膏送给了对面的小伙子,嘱咐他要天天抹,说是别小看了冻疮,不及时治好,抓破感染了会得上大病症。她还想跟那两个小伙子聊些别的,那俩人却不怎么领情,含混地道了谢,似乎是去上厕所,竟一去不返了。
④火车到了张家口站,下车时,站台上有些个骚动,只见警察押着几个抢劫犯往站外走。我眼尖,认出里面有原来坐在我们对面的那两个小伙子。又听有人议论说,他们这个团伙原是要在3号车厢动手,什么都计划好了的,不知为什么后来跑到7号车厢去了,结果事情败露被逮住了……我不由得暗自吃惊:我和母亲乘坐的恰是3号车厢。看来,母亲的善良感动了那两个抢劫犯,他们才没对我们下手。
⑤母亲84岁谢世,算得高寿了,在她84年的人生经历里,没有出现过一例因与陌生人说话而遭致的损失,或许是上帝对她的厚爱,或许也证明着即使是凶恶的陌生人,遭逢到我母亲那样的说话者,其人性中哪怕还有萤火般的善,也会被煽亮?如今,母亲已去世多年,但她与陌生人说话的情景,时时浮现在心中,浸润出丝丝缕缕的温馨。
⑥前两天在地铁通道里,听到男女声二重唱的悠扬歌声,唱的是一首我青年时代最爱哼吟的歌曲,那饱含真情、略带忧郁的歌声深深打动了我。走进唱歌者,发现是一对中年盲人,那男的手里捧着一只大搪瓷缸子,不断有过路的人往里面投钱。我在离他们很近的地方站住,想等他们唱完最后一句再给他们投钱。他们唱完,我向前移了一步,这时那男的仿佛把我看得一清二楚,对我说:“先生,跟我们说句话吧。我们需要有人说话,比钱更需要啊!”那女的也应声说:“先生,随便跟我们说句什么吧!”我举钱的手僵在那里,心里涌出层层温热的波浪,每个浪尖上仿佛都是母亲慈蔼的面容……
⑦母亲的血脉跳动在我喉咙里,我意识到,生命中一个超越功利防守的甜蜜瞬间已经来临……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lǚ xíng( )
2.文章起笔交代父亲对于子女的嘱咐是:(1) ;在母亲与陌生人说话时,“我”(2) 的动作显示“我”遵从了父亲的嘱咐。(3分)
3.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 修辞方法,其作用是
。(3分)
4.文章写了母亲与陌生人说话的两件事,略写 ;详写 ;这样安排详略是因为
。(6分)
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
A.赞扬母亲总以万分的善意对待别人。 |
|
B.劝慰我们应热情友善地对待陌生人。 |
|
C.揭示即使萤火般的善意也会被煽亮。 |
|
D.体现打破功利防守会创造美好境界。 |
6.联系上下文,在第⑥段结尾处补写一段“我”的内心独白。(80字左右,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