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默写(18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 。 (《钱塘湖春行》) 2. ,但余钟磬音...

默写(18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                。   (《钱塘湖春行》)

2.             ,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

3.了却君王天下事,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4.             ,却疑春色在邻家。     (《雨晴》)

5.无丝竹之乱耳,                。     (《陋室铭》)

6.呼嘘毒疠,                    。     (《捕蛇者说》)

 

1.谁家新燕啄春泥 2.万籁此俱寂      3.赢得得生前身后名 4.蜂蝶纷纷过墙去  5.无案牍之劳形    6.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解析】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文名句的背诵与填写能力,直接填写更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字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诵读能力。如:注意强调“啄、籁、赢、牍、藉”这些重点字词的书写。名句填写错写和漏写都不可得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写作(60分)

题目:记忆深处的那堂课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26分)

跟陌生人说话

刘心武

①父亲总是嘱咐子女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尤其是在火车、大街等公共场所。母亲对父亲给予子女们的嘱咐总是随声附和,但是在不跟陌生人说话这条上却并不能率先lǚ xíng;而且,恰恰相反,她在公共场合,最喜欢跟陌生人说话。

②有一次,我和父母回四川老家探亲。在火车上,同一个卧铺间里的一位陌生妇女问了母亲一句什么,母亲就热情地答复起来,结果引出更多询问,她也就更热情地絮絮作答。我听母亲把有几个子女、都怎么个情况,包括我在什么学校上学什么的,都说给人家听,急得用脚尖轻轻踢母亲的鞋帮,母亲却浑然不觉,乐乐呵呵一路跟人家聊下去。那妇女跟她一个脾性,两人说到共鸣处,你叹息,我摇头;或者我抿嘴笑,你拍膝盖。母亲的嘴不设防,以善意揣测别人,哪怕是对旅途中的陌生人,也总报以一万分的善意。

③有一年冬天,我和母亲从北京坐火车到张家口,坐的是硬座,对面有两个年轻人,面相很凶,身上的棉衣破洞里露出灰色的棉絮。没想到,母亲竟去跟她对面的小伙子攀谈,问他手上的冻疮怎么也不想办法治治,说每天该拿温水浸它半个钟头,然后上药。那小伙子冷冷地说:“没钱买药。”还跟旁边的小伙子对眼。我觉得不妙,忙用脚尖轻轻踢母亲的鞋帮。母亲却照例不理会我的提醒,而是从自己随身的提包里摸出一盒如意膏,打开盖子,用手指剜出一些,要给那小伙子手上有冻疮的地方抹药膏。小伙子先是要把手缩回去,但母亲的慈祥与固执,使他乖乖地承受了那药膏,一只手抹完了,又抹另一只;他旁边那个小伙子也被母亲劝说得抹了药。母亲一边给他们抹药,一边絮絮地跟他们说话,大意是这如意膏如今药厂不再生产了,这是家里最后一盒了,这药不但能外敷,感冒了,实在找不到药吃,挑一点用开水冲了喝,也能顶事……末了,她竟把那盒如意膏送给了对面的小伙子,嘱咐他要天天抹,说是别小看了冻疮,不及时治好,抓破感染了会得上大病症。她还想跟那两个小伙子聊些别的,那俩人却不怎么领情,含混地道了谢,似乎是去上厕所,竟一去不返了。

④火车到了张家口站,下车时,站台上有些个骚动,只见警察押着几个抢劫犯往站外走。我眼尖,认出里面有原来坐在我们对面的那两个小伙子。又听有人议论说,他们这个团伙原是要在3号车厢动手,什么都计划好了的,不知为什么后来跑到7号车厢去了,结果事情败露被逮住了……我不由得暗自吃惊:我和母亲乘坐的恰是3号车厢。看来,母亲的善良感动了那两个抢劫犯,他们才没对我们下手。

⑤母亲84岁谢世,算得高寿了,在她84年的人生经历里,没有出现过一例因与陌生人说话而遭致的损失,或许是上帝对她的厚爱,或许也证明着即使是凶恶的陌生人,遭逢到我母亲那样的说话者,其人性中哪怕还有萤火般的善,也会被煽亮?如今,母亲已去世多年,但她与陌生人说话的情景,时时浮现在心中,浸润出丝丝缕缕的温馨。

⑥前两天在地铁通道里,听到男女声二重唱的悠扬歌声,唱的是一首我青年时代最爱哼吟的歌曲,那饱含真情、略带忧郁的歌声深深打动了我。走进唱歌者,发现是一对中年盲人,那男的手里捧着一只大搪瓷缸子,不断有过路的人往里面投钱。我在离他们很近的地方站住,想等他们唱完最后一句再给他们投钱。他们唱完,我向前移了一步,这时那男的仿佛把我看得一清二楚,对我说:“先生,跟我们说句话吧。我们需要有人说话,比钱更需要啊!”那女的也应声说:“先生,随便跟我们说句什么吧!”我举钱的手僵在那里,心里涌出层层温热的波浪,每个浪尖上仿佛都是母亲慈蔼的面容……

⑦母亲的血脉跳动在我喉咙里,我意识到,生命中一个超越功利防守的甜蜜瞬间已经来临……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lǚ xíng(     )

2.文章起笔交代父亲对于子女的嘱咐是:1)                                      ;在母亲与陌生人说话时,“我”(2)                  的动作显示“我”遵从了父亲的嘱咐。(3分)

3.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      修辞方法,其作用是                                

                                                                    。(3分)

4.文章写了母亲与陌生人说话的两件事,略写                        ;详写                             ;这样安排详略是因为                          

                                             。(6分)

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赞扬母亲总以万分的善意对待别人。

B.劝慰我们应热情友善地对待陌生人。

C.揭示即使萤火般的善意也会被煽亮。

D.体现打破功利防守会创造美好境界。

6.联系上下文,在第⑥段结尾处补写一段“我”的内心独白。(80字左右,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22分)

让人类面临危机的抗生素

①人类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直接后果是耐药菌的出现,并且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开发的速度,如不遏止,人类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也即回到抗生素发现之前的人们面对细菌性感染束手无策的黑暗时代。

  ②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1940年用于临床,开创了感染性疾病治疗的新纪元。几十年来,青霉素挽救了数以千百万计的生命,使人类平均寿命从40岁提高到了65岁。青霉素的“事迹”可谓抗生素为人类社会所做贡献的缩影。

  ③疫苗、抗生素以及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一种我们几乎不受疾病影响的假象。然而,几乎与此同时,许多可怕的毁灭性新生或再生性传染疾病正在世界各个角落出现,某些传染性疾病又有卷土重来的势头。例如,目前全球已有17亿人感染了结核杆菌,约有2000万结核病病人,现在每年新增加结核病病例800万,死亡300万人,高居传染病死亡人数之首。细菌性传染病的死灰复燃,归根结底是人类的免疫系统出现故障,而这种故障的罪魁祸首可能就是抵御细菌袭击的抗生素。

  ④事实上,在抗生素投入使用至今的仅仅60年间,很多细菌就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有的甚至产生了多重耐药。例如,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药品都很敏感,现在几乎“刀枪不入”。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更是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首先发生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这种感染很快席卷全球,有5000万人被感染,50多万人死亡。

  ⑤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46477份儿童病历的一项调查表明,当前抗生素使用的频繁度极高,平均每个儿童一年间接受3次抗生素处方,其中有一半的抗生素是用于处理中耳炎等问题的正常使用,而有12%是用在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等并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感染治疗。美国在1982年至1992年间死于传染性疾病的人数上升了40%,死于败血症者上升了89%,其主要原因是耐药菌带来的治疗困难,仅1992年全美就有13300名患者死于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感染。

⑥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造成我国抗生素滥用的原因有很多,各种分析报道也常见诸报端和专业杂志,有两点可能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一是医疗卫生系统对医务人员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缺乏行政与法律的界定。二是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大量使用,导致在环境中大量的抗生素释放和耐药细菌的驯化和进化。这不光是我们国家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

1.第②段,作者为什么要在“事迹”一词上加引号?(3分)

2.从词语的意思和表现力角度看,与第③段加点词“”罪魁祸首最接近的一个选项是(  )。(3分)

A.始作俑者

B.根本原因

C.主要祸害

D.凶手巨恶

3.第④段划线句与“在抗生素投入使用至今的60年间,很多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相比,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4.第⑤段,作者主要通过列举                                                 两个事实,说明(1)                               ;(2)                                 。(8分)

5.依据第⑥段内容,遏制我国滥用抗生素,可采用的主要措施是:(4分)

(1)                                                                             

(2)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12分)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邑焉,曰:“请以此修衣①。”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以全其节也。”

【注释】修衣:添置衣服。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4分)

(1)使人往邑(     )   (2)以全其节(     )

2.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骄色,(但)我能不害怕吗?

B.虽然国君赏赐了我土地,我也不骄傲地待人,(但)我能不害怕吗?

C.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骄色,(但)我能不害怕吗?

D.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我也不骄傲地待人,(但)我能不害怕吗?

3.文中表现曾参生活异常艰苦的一句话是“____            __”。(2分)

4.从曾参拒绝赏赐的行为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8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孔子云:“何陋之有?”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层通过类比点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第二层描写了来客学问渊博和生活怡然自适。

C.第三层运用典故与名人名言证明“陋室不陋”

D.全文借助陋室不陋体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思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