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依据词典解释,对横线处选填汉字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通——达旦(霄,宵) “...

依据词典解释,对横线处选填汉字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通——达旦(霄,宵)

“霄”有“天空”的意思,“宵”有“夜”的意思。判断:横线处应填“宵”。

B.多姿多——(彩,采)

“彩”有“颜色”的意思,“采”有“神色”的意思。判断:横线处应填“彩”。

C.物——天择(竞,竟)

“竞”有“竞争”的意思,“竞”有“完毕”的意思。判断:横线处应填“竞”。

D.重——覆辙(蹈,导)

“蹈”有“踩”的意思,“导”有“引导”的意思。判断:横线处应填“导”。

 

D 【解析】此题考查对汉字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属于对汉字的较为深入地考查。理解词语的大概意思,根据括号中对于汉字的解释,可以知道D项中的“重蹈覆辙”指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所以应采用当“踩”讲的“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妖(ráo)重(hé)苦心孤(yì)

B.(fēi)红阔(chuò)惟妙惟 (xiāo)

C.丰(shuò)(kuì)赠根深(dì)固

D.芳(xīn)鞭(dá)叱(zhà)风云

 

查看答案

写作(60分)

题目:我是这样长大的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字数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8分)

①2011年12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昆虫学家希恩等人通过全球顶级学术杂志《科学》,向全世界公布了一个重大发现——和人类一样,纸巢蜂能够认识同伴的脸孔!

②在自然界,数只纸巢蜂的蜂后时常共同建立巢穴,它们通过比武来确定各自在巢穴中的地位。此时,纸巢蜂必须要记住那些比试过的同伴,以避免反复争斗。为确定它们确实是依靠记忆同伴的面容来对此进行分辨,科学家设计了一个有岔路的带电迷宫,一边是没有电的安全区,另一边则为通电道路,岔路用纸质的蜂脸图片作为路标。试验结果显示,纸巢蜂能够识别这种路标,当代表“有电”的蜂脸出现时,纸巢蜂都会避开这条路,并选择走向“没电”的蜂脸道路。

③其实不仅是纸巢蜂,蚂蚁中有一种厚结猛蚁也能互相识别,并且认得巢穴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过,这种情况只出现在成员比较少的群体中,如果蚁巢成员数量太多,它们就认不过来啦。过去,如果昆虫稍微表现出学习或者智力倾向,满脸严肃的专家们立刻就会纠正说这是一种本能。因为,昆虫的大脑好比针尖大小,和我们的人脑相差太远。“15年前,如果有人说昆虫能够识别同伴的面容,肯定被认为是疯了!”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动物行为学家拉尔斯教授这样评价道。

④无独有偶,2010年10月,法国图卢兹大学的行为学家奥若瑞等人训练蜜蜂分辨方向也取得了成功。他们也使用分叉的迷宫来做实验,并将绘制有位置的简单图像展示给蜜蜂,蜜蜂只有飞到正确的位置才能获得蜂蜜作为奖励,如果飞错了则会受到一些惩罚性刺激。经过训练,蜜蜂迅速完成了学习,它们不仅能分辨出图像中代表的“上”“下”“左”“右”,并且能从混合图像中找出学过的图像,甚至能够理解一些和原来不同的图像,可谓战绩惊人!

而这些小生灵给我们带来的震撼还远不止这些。数年前,有人曾饲养并观察黄獠蚁的行为。这是一种利用丝黏合树叶做巢的树栖蚂蚁,上千年来广东的果农都用它们来猎杀柑橘害虫。当时,他们将黄獠蚁的巢穴从树上摘下来,因为怕它们逃逸,还特意用一个大号鱼缸装满水,做了一个孤岛把巢放上去。为了美观,人们还在水中养了些很小的热带鱼。随后怪事便发生了,这些小小的热带鱼莫名其妙地少了许多!这让所有的人都百思不得其解。

终于,人们从黄獠蚁的巢中找到了小鱼的尸体,揭开了谜底。原来,树栖的黄獠蚁很快适应了鱼缸的环境,这些原本是树上的猎手竟然搞起了渔民的营生,它们将不经意间游到岛边的小鱼拖上岸来吃掉了!这真的是单纯的本能吗?我无法确定。但是,如果将我们放在孤岛上,估计也会是同样的做法吧?

⑦尽管,我们在内心不断地告诉自己,只有像人脑这样“规模”的脑才算得上是聪明的,昆虫应该是愚蠢和低劣的。但是,当代昆虫行为学的研究正在一点点挑战我们这些大脑子智慧生物的心理极限:一些昆虫能够将物品分类,一些昆虫能够数数,还有一些昆虫甚至能够记住人脸!

1.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标题。(3分)

2.联系上下文,说出下列划线词语的指代内容.(5分)

(1)而这些小生灵给我们带来的震撼还远不止这些。(3分)

(2)终于,人们从黄獠蚁的巢中找到小鱼的尸体,揭开了谜底。(2分)

3.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一项是(3分)

A.它们不仅能分辨出图像中代表的方向,并且能从混合图像中找出学过的图像,甚至能够理解一些和原来不问的图像,可谓战绩惊人!

B.这几乎让所有的人百思不得其解。

C.如果将我们放在孤岛上,估计也会是同样的做法吧?

D.当代昆虫行为学的研究正在一点点挑战我们这些大脑子智慧生物的心理极限。

5.从文中昆虫的行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9分)

看火车 叶梓

①下午,我和狗子、保家、爱军四个人一起悄悄地溜出村子,然后一路小跑,直到我们经过另外一个村子霍家坪,才放慢脚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们不能让村子里的人发现,不能让任何一个同伴发现,因为这个下午对我们来说,是完全应该载入史册的一天———当我们走了整整两个小时弯曲的山路之后,我们在三阳川的渭南镇看到了我们向往以久的火车。

②第一次知道火车,是在一个深夜。那夜,我恰巧和祖母住在一起。可能是半夜两点多吧,叔父背着一个背篓,回来了。祖母急忙下炕,给叔父收拾吃的去了。而我,一个才六岁的孩子也被惊醒了。我一看久别两个月的叔父风尘仆仆地坐在炕沿边,就再睡不着了。叔父给我讲了出门的一些经历———其中让我最觉新鲜的,就是叔父花了三毛钱,从很远的地方坐着火车到了山脚下的渭南镇。从此,火车就像一个魔术师的手,弄得我心神不宁———其实我并没奢望自己能坐上火车,只要能看看它奔跑的样子,也就心满意足了。是啊,看一看火车,是我一个乡下少年对远方的向往。从生在杨家岘这个小村庄开始,我就没出过远门。最远的一次,也就是去了一次三阳川,一个比我的村子略微好一些的地方。于是,我就把看火车这个秘密的愿望告诉给了我的三个好朋友;于是,也就有了我们秘密出村的那个下午———当我们到了渭南车站,好像是下午四点多。

③小心翼翼地进了火车站,在一个极不起眼的角落里坐下来,我们就等着有一列火车能够驶入我们的眼帘。可是,当我们苦苦地等了多半个小时,才有一趟货车驶来了,好像是拉煤的,脏兮兮的,一点也不好看,还有一路的灰尘跟着火车在飘飞。可以说,这无异于渴望已久的漂亮姑娘居然以很丑的样子出现在眼前,让人备感失落。我也就在那个下午突然明白,任何美好的事物在到达内心之前,其实都要走上一段很长很长的路,从而产生一种极为美丽的等待之苦。比如我们期待驶入我们眼帘的第一列火车。但我们没有罢休,并且下了决心,宁可不回家也要看一趟坐人的火车,看一看究竟是穿什么衣服的人坐着火车来来去去地经过祖国的南北大地。

④终于,不到十分钟,来了一趟火车,确实如我们所愿的是一列客车。更让我们兴奋不已的是,它居然就停在我们的眼前,停在西北大地上这个小小的车站上。这也就是我后来所知道的列车在单行道上的会车。火车一停下来,我们就欢呼起来。我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怕,躲得远远地,我看见车里的人来回走动着,有喝水打牌的,有抽烟睡觉的。至今我还记得,那趟火车某个窗口边上的一个中年男子,他总是冲着我们几个笑。我知道他是笑我们的傻。傻,难道不是一种美吗?我现在真希望有人笑我傻,然而没有了。还得补充一句,火车启动时他打开窗户,朝我们挥了手。

⑤随着一声鸣笛,火车慢慢启动了,在我们内心的挽留下驶向了远方。热闹了几分钟的站台沉寂了下来。只留下我们四个人在空荡荡的站台上孤零零地站着,回想着已经远去的火车。我不知道火车最终要去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沿途会有什么样的景色,但我可以相信,一路走去,肯定很美,肯定要比我所生长的这个小村子美得多。

⑥后来,在我的百般纠缠下———八岁的我被叔父带着坐了一次火车,但远远没有我所想像的那么美好。是啊,少年时代美好的秘密,如果要想一直保留它天真的面孔,就永远也不要揭开那层朦胧的面纱。

1.阅读选文②-⑤段,完成下面表格。(4分)

事情发展过程

未见火车

A

看到心目中的火车

火车离去

人物内心变化

向往、不安

B

C

D

2.“我”萌生“看火车这个秘密的愿望”的原因是什么?(4分)

3.品味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1)赏析下面句子。(3分)

只留下我们四个人在空荡荡的站台上孤零零地站着,回想着已经远去的火车。

(2)说说你对“他总是冲着我们几个笑”一句中“笑”的理解。(2分)

4.文章以“看火车”为题的作用是什么?(2分)

5.文章的题目是“看火车”,可是结尾为什么还要写“我”坐火车这件事?(4分)

 

查看答案

阅读《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小题。(8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万钟于我何焉而山不

B.所识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其林

C.今为妻妾之为之不知口体之不若人也

D.是亦不可以乎死而后,不亦远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