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6分)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6分)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①嶷(yí])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②机阱:陷阱。③宽简:宽松简易。④便:安逸、安适。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因 取 旧 案 反 覆 观 之

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1)读书成诵(      )

(2)晚号六一居士(      )

(3)机阱②在前(     )

(4)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     )

3.用同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4.当有文人来访,欧阳修为什么不与他们谈论文章?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5.阅读选文第三段,结合下面的链接文字,具体说说欧阳修具有怎样的从政思想。(4分)

【链接】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因∕取旧案∕反覆观之 2.(1)就  (2)改变,更换 (3)即使   (4)有人 3.(欧阳修)在一个废书簏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留下地书稿,读后对韩愈十分仰慕。 4.因为欧阳修认为“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5.因为欧阳修认为“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遵守结构原则,还要遵循意思原则,比如划分此句的节奏就要弄清楚“因”的意思。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此句翻译时除了要注意关键字“于”“焉”等字,还要注意语序“于废书簏中得唐韩愈遗稿”以及省略的主语“欧阳修”。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第三文段的内容来谈“欧阳修为什么不与他们谈论文章“的原因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欧阳修从政思想的能力。根据第三文段欧阳修对待政事的态度以及连接材料中”众宾合欢“的场景来理解欧阳修从政思想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小题。(6分)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杆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① 帘栊: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像落花。

1.画线句展示了一幅                   、               的美丽画面。(2分)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虹”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查看答案

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

1.三人行,                。(《〈论语〉八则》)

2.老骥伏枥,                。(曹操《龟虽寿》)

3.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江山如此多娇,               。(毛泽东《沁园春·雪》)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能体现杜甫体察人间冷暖、救济天下情怀的诗句是:

                                      。”

6.处于人生困境时,我们可以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                     ”勉励自己,坚定信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12分)

读书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精神之旅,尺幅之中,畅游三山五岳;片刻之间,淘尽千年沧桑。善于读书者,不仅可以领略大千世界的无限风光,而且能够用书籍为dǎoháng生命,成就人生的精彩piānzhàng,有书的日子,犹如置身于五彩斑斓的世界,芳香沁人,心潮激荡;而无书的生活,则仿佛                                   

亲爱的同学,让我们相约与书同行,在bólǎn群书的过程中   A   (采纳∕采撷)人类智慧的花朵,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吧!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在A处横线上。(1分)

3.结合语境,在文中横线上仿写恰当的句子。(2)

4.通城中学九(2)班拟举行“书香悠悠伴我行”读书周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自拟(或自选)一知读书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1分)

(2)参加“我读我思我成长”主题活动,从《西游记》四个主要人物中任选一个,说说在品读其形象时可以汲取怎样的精神养分,同时避免其个性方面的哪些不足。(2分)

唐僧   孙悟空   猪八戒   沙和尚

(3)星期一上午,班长李明前往市文化馆,邀请作家张老师于本周三下午第三课为大家做“读书方法”专题讲座。假设你是李明同学,见到张老师后,你准备怎么说?请写下来。(3分)

 

查看答案

暑假,我们可以放下书本,背起行囊,行走四方,过一种别样的生活----读自己

爱读的书,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努力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愿望。

请以“带一本书去旅行”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书写(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2分)

                                     知识的责任

                                       罗家伦

①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知识的责任。所谓知识的责任,既指学术责任,更指社会责任。

②担负学术责任,他的前提是建立起负责任的思想。怎样才算负责任呢?它需要搜集大量的事实根据,再经过逻辑的审核,最后形成周密的体系。从这个标准来看,建立负责任的思想是很艰辛的,需要漫长的过程,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在实验室做实验,受伤的人不知有多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再如去荒山沙漠勘探,因为天灾人祸而死伤的人也不知有多少。他们不依赖空想和幻想,他们看重实验,这便是对思想负责任。

③担负学术责任,还要能对这种思想去负责。思想一旦建立之后,就应该去发表,去推进,去扩充。在发表以前,当然要斟酌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做出发表的决定之后,如果没有新的发现或修正,也没有为别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以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有力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比如哥白尼最先发表地动学说,说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及其他行星都在他的周围运行,他因此受到教会的迫害。后来布鲁诺继续研究,认可了这个思想,并极力传播,结果惹怒了教会,被处以极刑。伽利略继起,凭借物理学的证明,发扬光大了这种学说,却为此锒铛入狱。他们虽受尽困辱,但科学思想因他们的负责而熠熠生辉。

④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还应为社会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做“社会的良心”。他们要用责任的思想照亮时代,用高尚的人格感染世人,否则如何对得起自己的天赋?如果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史先哲的伟大遗留?在中国,知识分子被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导大众继往开来的责任。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抱负,他才被称为真正的知识分子。他的“胸中十万兵”,也是由此而来的。

⑤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知识分子?让我们互相勉励,勇敢地担负起知识的责任来,克服困难,振兴民族。

(节选自《历史的先见----罗家伦艺术随笔》,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2.把握文章结构并填空。(2分)

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                              建立负责任的思想            

                 (1)   

知识的责任                 (2)                 相互勉励,振兴民族

                社会责任

 

 

 

3.按照要求回答下面问题。(5分)

(1)第②节划线的“负责任”在文中指什么?(2分)

(2)第③节举了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三个人的例子,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4.罗家伦先生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导大众继往开来的责任”。下列材料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黑暗的官场,陶渊明拂袖而去,在田园“著文章自娱”,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

B.面对国势倾颓,文天祥苦苦支撑,领兵报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光耀青史。

C.面对麻木的国民,鲁迅毅然弃医从文,在茫茫的黑夜中呐喊,激励爱国者不断前行。

D.面对独裁统治,闻一多拍案而起,大声地“说了个痛苦”,来唤醒民众追求民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