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这里的石林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怪石嶙峋,形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这里的石林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怪石嶙峋,形态各异,或如走兽憨态可jū,或如猛qín展翅欲飞,或如仙女亭亭玉立,或如农夫默默耕耘,在花海的印衬之下,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憨态可jū(  ) 猛qín(  )展翅 (  )娜多姿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美不胜收”中,“胜”的意思是           。“楚楚动人”中,“楚楚”的意思是           

4.这段文字运用拟人、                      等修辞方法,描绘石林千姿百态的景象。

 

1.掬 禽 ē 2.印衬;映衬 3.尽;鲜明整洁的样子 4.排比、比喻 【解析】 1.此类题在注意书写正确、规范的同时,还要结合语境,区别同音字、多音字。“憨态可掬”多形容动物或人形态可爱、单纯的样子,“可掬”即可以用手捧取,故为“掬”,而不是“菊、鞠”等;“猛禽”应指凶猛的飞禽,故为“禽”,而不是“勤、擒”等;“婀娜多姿”,成语,用法、读音比较固定,且“婀”只与“娜”合用,照本宣科即可,读为“ē”音。 2.“映衬”即互相映照、衬托使显现之意,而根据语境,花海映照陪衬石林,石林才显得更加美丽,所以“映衬”一词吻合语意;“印衬”则不存在这个词语,故“印”字为错写。 3.“美不胜收”,美好得让人不能承受,形容东西很美,一时欣赏不过来。而“胜”的意思有“胜利、胜任、尽(完)”等义项,故根据语境,应解释为“尽”。“楚”的本义指一种树,引申或比喻义有“痛苦、清晰(鲜明,整洁)、楚国”等义项,而“楚楚动人”本指纤弱的样子,今多用以形容女子的娇柔可爱的意思,故“楚楚”可解释为“鲜明整洁的样子”。 两外这两个词语均为成语,意思与用法相对比较固定,不可妄加推测。可根据字典,科学查证,揣摩判断。 4.“排比”的特点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文段四个“或”字句符合这一特点。“比喻”即以甲事物来比拟乙事物,它在形式上,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文段中四个“如”字句,将千姿百态的石林比拟成“走兽、猛禽、仙女、农夫”,存在相似性,构成比喻的修辞手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①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为政》)

②然后知                     ,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③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

                     ,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⑤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2.默写杜牧的《赤壁》。

 

查看答案

作文。(50分)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花儿是泥土的微笑。”在大千世界中,每一个生命,每一种体悟,每一段时光,甚或每一次破茧而出、痛并快乐的经历,都值得我们以微笑迎接,以微笑倾听,以微笑包容,以微笑纪念和珍藏……

题目:以微笑___________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字数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5分)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一部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人物传记,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问题。

1.阅读下面读书卡片中的语段,填写与之对应的人物。(只填序号)(3分)

①贝多芬   ②米开朗琪罗  ③列夫·托尔斯泰

作品

人物

语段

 

名人传

 

A.       

“我的体力比以往更加地随着智力的发展而增强……不,我将忍受不了病痛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将无法使我完全屈服……啊!千百次地享受人生是多么美好啊!”

 

B.       

“亲爱的索菲娅,长期以来,我一直为我的生活与我的信仰的不一致而苦恼着。我无法强迫你们改变你们的生活以及你们的习惯……现在,我决心做我长期以来一直想做的事了:我要离……”

 

C.       

“如果我的粗笨的锤子把坚硬的岩石忽而凿出一个形象,忽而凿出另一个形象的话,那是因为它从握着它、引导它、指挥它的那只手那儿接受了动作……”

2.《托尔斯泰传》的基调深沉,有人评论它是“一首挽歌,一首哀歌,一首死亡之歌”。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2分)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5分)

某班开展了“青春随想”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照要求,回答21-22题。

【材料一】24岁的无臂钢琴师刘伟,凭借顽强的毅力,苦练琴艺,最终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

【材料二】北京大学的保安甘相伟,来自湖北农村,他通过艰苦努力考上了北大中文系,并出版了个人专著《站着上北大》。

【材料三】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青年女教师张丽莉,在客车失控冲向学生的瞬间,奋不顾身去救学生,自己却被卷入轮下。

【材料四】“分人”刘翔走出北京奥运会因伤退赛的低谷,不断创造佳绩。在2012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的比赛中,以12秒87的成绩强势夺冠,再回巅峰。

【材料五】山西师范大学学生孟佩杰,七八岁时就担当起照料养母的重任,后来又带着母亲去上学,这个“久病床前无孝女”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1.上面是某同学为“用青春谱写爱的赞歌”主题演讲搜集的一组材料,不符合这一主题的三则材料是               。(3分)

2.下面是一段青春励志宣言,请你仿照划线部分,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2分)

青春的岁月不会一帆风顺。或许青春的道路常遇荆棘,但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或许青春的天空时有阴霾,但我们有足够的勇气追求自己的一片蓝天;或许

青春的                     ,但我们                           

 

查看答案

阅读《清秋书简》,回答问题。(共16分)

清秋书简

潘纤云

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夏的鸟声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天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虫语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俯首看地,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也是文学里的抒情美,让人回味有加,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番自然诗篇。

幼时在乡下亲戚家,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花生、山芋、玉米等,黑黝黝的藤蔓伏在野地里,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的出没。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为这秋之天籁所着迷,到黎明方才睡去。

  我钟情秋天的虫声,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一杯滚烫的热茶,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选自《散文》2011年第2期,有删改)

1.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3分)

2.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3.秋虫的鸣叫是“谱在大自然里的音符”,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聆听?(3分)

4.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