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诗文积累(12分) 1.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感时花溅泪,...

古诗文积累(12分)

1.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2.四面边声连角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不以物喜, ______________;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4.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古代送别诗中,说到王勃,你会想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说到苏轼,

你会想到“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说到王维,你会想到“______________,

西出阳关无故人”。

6.古诗词中有不少咏“荷”的诗句,请你写出意思连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城春草木深  恨别鸟惊心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不以己悲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沉舟侧畔千帆过 暂凭杯酒长精神 5.千里共婵娟 劝君更进一杯酒 6.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解析】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名句的背诵填写能力,直接填写更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字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类别积累更考查了学生积累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初中阶段学过的许多诗文像阳光一样照亮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为之震撼,为之鼓舞,为之回味。如:

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论语》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人生》中的“……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瞭望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赏心悦目。”

请从以上诗文中任选一句,根据你对这句话内涵的理解,结合你的个人体验,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述说故事,可以抒发感想,也可以发表议论……

 

查看答案

题目:告别           (加上适当的词语或短语,补足题目)

要求:①以上两题,任选一题,根据提示,扣题作文;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500字;

③题目或正文中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查看答案

阅读《犟劲》一文,完成小题。

犟劲

宋跃辉

①天阴冷,会稽山腹地更冷。花期延时,茶叶的采摘也延时了。周文龙在王坛镇一个酒店喝酒,A天上飘落的雪花虽然轻盈,但他心里很沉。

②周文龙委实没料到,今年老天爷翻了脸。他的300亩有机“大越山龙”,本来就只靠自然生长,要是今年气候温暖,大越山龙的产量就会高一点,就能消化部分投资成本,遇到这寒冷的天,看来困难了。好朋友阿文终于打破沉默说:“还是快点用稻草保暖吧!我上网查过,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给茶树保暖啦。”周文龙一双目光紧盯着阿文,其实他心里十分清楚,用稻草给茶树保暖,可以减少损失,茶农大多用这种方法给茶树保暖。

③酒店里有许多人都认得周文龙,平日里都晓得他是个乐天派,整天笑嘻嘻的,可眼下他的脸上都是愁。有几个茶农凑上来给周文龙洗脑子:“大家不都是用稻草给茶树保暖吗?你怕什么?再说喝茶的谁会晓得你用稻草给茶树保暖,就是知道了又会怎么样呢?” 周文龙的脸上这时倒是有了些许笑意:“不行,稻草上有农药残留物,有机茶要受影响的。”“哎呦呦,这能有多少残留物啊,说不定还没有呢!”周文龙还是坚决摇了摇头。

④晚上,他怎么也睡不着,几次起身,拉开窗帘看外面的天,B虽然漆黑一片,可他还是清晰地听到了雪花飘落的声音,虽然轻微,却像石子击在他的心上。他只能祈祷第二天雪停。如果再这样下去,几百亩的茶园恐怕只能收获几百斤茶叶。

⑤以前,周文龙在上海工作,但他还是喜欢家乡的山水,爱喝家乡的茶。可他清楚,茶农为了除虫和增加产量,会定期给茶树打药水,施化肥,不少厂家在茶叶制作过程中的卫生状况也不是很理想。于是七年前,他决定种植有机茶,想法很简单,如今大家最关心的就是食品健康,茶叶又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保证自己种出来的茶叶绝无污染,可以让人喝得放心、健康。

⑥当时,省里专家告诉他,这是有很大风险的,任何一个过程,都不能有一丝差错,难度非常大。周文龙所在的舜皇村的村民和周围不少茶农,都说周文龙傻。就是风调雨顺,他的茶叶品质再好,可是产量不高,又能挣多少钱呢?收回投资起码要好几年时间,还不如就搞些普通绿茶,种植、加工、运输都方便,钱也来得快。可是周文龙就是认死理,哪怕一条路走到黑,也要把有机茶事业坚持下去。前两年,老天爷帮忙,他的茶园虽然没挣到什么钱,不过看到许多人从很远的地方跑来求购大越山龙,他心里美滋滋的。然而,今年老天爷不再眷顾他,不是连续低温就是连着几天下雪,搅得他心里一直没有踏实过。他可以用稻草给茶叶保暖,但是,自己曾经对许多客人承诺过,他生产的是良心茶,绝不会为了提高产量,采取与有机食品生产相悖的做法。

C翌日,雪还在飘,周文龙的茶树都被雪覆盖着。

⑧阿文再次对周文龙说:“气象预报说,这雪还要下。还是赶快用稻草给它们保暖吧。据说,微量的农药残留物,仪器也不一定能检测出来。”周文龙回答:“昨晚我想了一夜,无论怎样,我也要扛下去,绝对不能在有机茶上耍一点点花头。我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

(选自《解放日报》,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2分)

2.本文写景之处虽然不多,但非常精彩。请你从A、B、C三处中任选一处,自选角度简要品析。(3分)

3.文末周文龙说:“我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请联系上文,想象周文龙曾经说过什么话,描写周文龙当时说话的内容及情态。(3分)

4.有人认为文章的第⑤段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你认为此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3分)

5.文章第⑥段写到:“周文龙所在的舜皇村的村民和周围不少茶农,都说周文龙傻。”读完本文,你认为周文龙真傻吗?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最近,国内不少实体书店相继倒闭,就连如雷贯耳的外资书店“贝塔斯曼”,都因无力撑持而黯然退场。以前遍及大街小巷的书店,都渐渐从街面消失,犹如经历了一场看不见的文化飓风。

②这不仅是书的厄运,也是报纸、杂志和一切纸媒的厄运。当网络阅读和网络销售渐成主流人群的生活方式时,纸媒的适度退场便成为必然。屏幕一开可知天下事,鼠标一点可购天下物, 便捷、高效、全能。信息时代摧枯拉朽的飓风起于青萍之末,汇成时代潮流,来势汹汹,无可阻挡。

飓风好生了得,可飓风之下,寸草不生么?非也。环顾四周,上海的“季风”、北京的“万圣”、台北的“诚品”、南京的“先锋”、杭州的“枫林晚”、广州的“学而优”……他们依然挺立着,风姿绰约。这说明,纸媒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彻底消亡,手指对纸质的触摸,眼睛对书籍的温情,耳朵对翻书声的享受,再加上咖啡与清茶的氤氲缠绵,注定了这样的传统阅读是人类不离不弃的伴生物。

④其实,令人忧虑的不是书店的减少,而是阅读人群的稀少。有资料显示,欧洲年均每人纸质书阅读量,是中国人的近20倍。只要留意一下眼见为实的世界,看一眼欧洲的城际火车,瞅一眼日本和中国台北、香港的地铁,那种人手一册的安静场面常常令人心仪称羡。论科技,人家不比咱们落后吧,可为何人家的阅读习惯依旧“古典”?那是因为,纸质阅读早已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有幸福存焉。

⑤学者易中天曾用“危言耸听”的句式道出了他的“读书观”,即所谓“开卷有益,读书无用”。乍听之下如入五里雾中,然细究之下却发现藏有深意。当一个民族的读书动力主要来自于“实用”,而非源自于“进益”,那么,要指望形成全民阅读之壮观美景,恐怕遥遥无期。只有全社会凝成“不顾无用,只要有益”的读书共识,才有可能造就风清气正的读书氛围。

⑥书店倒闭不可怕,可怕的是蛰伏其后的支撑精神的坍塌。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书店之“拯救”,仅靠政府的“象征性拨款”,虽可小范围救燃眉之急,但终究难以力挽狂澜。唯有由此出发深刻反思“人与书”的关系,才能保住和建立一座座文化地标,抵御来自花花世界的侵蚀,使之成为人们心灵的港湾。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请结合全文内容,给本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2分)

2.第③段中的划线句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任选一种,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3.在文章中,作者一方面认为书店倒闭“不可怕”,另一方面又表示“令人忧虑”、“可怕”,这是否矛盾?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4.在信息时代,“当网络阅读和网络销售渐成主流人群的生活方式时”,纸质阅读、纸质书信往来、上门拜年等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离我们远去。请从生活中撷取一例,简要阐述你的看法。(5分)

 

查看答案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及《师说》选段,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 ①道:学问,道理。   ②庸:岂,难道。     ③其:大概。

(节选自韩愈《师说》)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4分)

(1)无从书以观 (2)礼愈 (3)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4)吾从而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甲文中作者选择“德隆望尊”的“先达”和“硕师”为师,乙文中韩愈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关于“择师之道”,两位作者都有独到的见解,请结合文段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经历简要说说你对“择师之道”的看法。(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