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最近,国内不少实体书店相继倒闭,就连如雷贯耳的外资书店“...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最近,国内不少实体书店相继倒闭,就连如雷贯耳的外资书店“贝塔斯曼”,都因无力撑持而黯然退场。以前遍及大街小巷的书店,都渐渐从街面消失,犹如经历了一场看不见的文化飓风。

②这不仅是书的厄运,也是报纸、杂志和一切纸媒的厄运。当网络阅读和网络销售渐成主流人群的生活方式时,纸媒的适度退场便成为必然。屏幕一开可知天下事,鼠标一点可购天下物, 便捷、高效、全能。信息时代摧枯拉朽的飓风起于青萍之末,汇成时代潮流,来势汹汹,无可阻挡。

飓风好生了得,可飓风之下,寸草不生么?非也。环顾四周,上海的“季风”、北京的“万圣”、台北的“诚品”、南京的“先锋”、杭州的“枫林晚”、广州的“学而优”……他们依然挺立着,风姿绰约。这说明,纸媒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彻底消亡,手指对纸质的触摸,眼睛对书籍的温情,耳朵对翻书声的享受,再加上咖啡与清茶的氤氲缠绵,注定了这样的传统阅读是人类不离不弃的伴生物。

④其实,令人忧虑的不是书店的减少,而是阅读人群的稀少。有资料显示,欧洲年均每人纸质书阅读量,是中国人的近20倍。只要留意一下眼见为实的世界,看一眼欧洲的城际火车,瞅一眼日本和中国台北、香港的地铁,那种人手一册的安静场面常常令人心仪称羡。论科技,人家不比咱们落后吧,可为何人家的阅读习惯依旧“古典”?那是因为,纸质阅读早已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有幸福存焉。

⑤学者易中天曾用“危言耸听”的句式道出了他的“读书观”,即所谓“开卷有益,读书无用”。乍听之下如入五里雾中,然细究之下却发现藏有深意。当一个民族的读书动力主要来自于“实用”,而非源自于“进益”,那么,要指望形成全民阅读之壮观美景,恐怕遥遥无期。只有全社会凝成“不顾无用,只要有益”的读书共识,才有可能造就风清气正的读书氛围。

⑥书店倒闭不可怕,可怕的是蛰伏其后的支撑精神的坍塌。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书店之“拯救”,仅靠政府的“象征性拨款”,虽可小范围救燃眉之急,但终究难以力挽狂澜。唯有由此出发深刻反思“人与书”的关系,才能保住和建立一座座文化地标,抵御来自花花世界的侵蚀,使之成为人们心灵的港湾。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请结合全文内容,给本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2分)

2.第③段中的划线句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任选一种,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3.在文章中,作者一方面认为书店倒闭“不可怕”,另一方面又表示“令人忧虑”、“可怕”,这是否矛盾?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4.在信息时代,“当网络阅读和网络销售渐成主流人群的生活方式时”,纸质阅读、纸质书信往来、上门拜年等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离我们远去。请从生活中撷取一例,简要阐述你的看法。(5分)

 

1.要点与评分:能从论题或论点出发拟题即可。 示例1:《“拯救”书店,要反思“人与书”的关系》 示例2:《由实体书店倒闭想到的》 2.要点与评分:答出举例论证、比喻论证2分,紧扣文本分析其中一种论证方法的作用,基本到位即可,2分。 示例1: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如:“飓风好生了得,可飓风之下,寸草不生么?非也。”将“网络阅读和网络销售”比作“飓风”,将“实体书店”比作“寸草”,形象地证明了信息时代电子技术和阅读方式的转变给实体书店带来了巨大生存压力。 示例2: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如:“上海‘季风’、北京的‘万圣’、台北的‘诚品’、南京的‘先锋’、杭州的‘枫林晚’、广州的‘学而优’……”此处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真实地证明了“飓风”冲击下的书店依然可以傲然挺立的道理。 3.(4分)要点与评分:准确判断1分,能提取、归总关键信息说明理由2分,表达1分。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不矛盾。作者认为“书店倒闭不可怕”是因为“飓风”之下,全国许多地方还有不少书店“依然挺立着,风姿绰约”,加之传统阅读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纸媒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彻底消亡”。作者觉得忧虑的是书店大量倒闭会造成“阅读人群的稀少”,是国民读书动力主要来自于“实用”,而非源自于“进益”;可怕的是“蛰伏其后的支撑精神的坍塌”。 4.(5分)要点与评分:能阐述看法2分,联系生活实际2分 ,表达1分。言之有理,表达通顺即可。酌情给分。 示例:近年来,每到除夕,拜年短信满天飞。虽然信息渠道的便捷畅通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心意传递的范围,节约了时间,但是,电话拜年的以声传情,登门祝福的厚重情意便在这便捷中被冲淡了不少。其实,失去了这些熙攘热闹的情意互动,中国传统佳节的美便苍白了许多。 【解析】 1.拟写题目一般要从内容、主题、结构几方面进行理解,这与赏析文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2.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要掌握,了解每一种论证方法的具体作用,作答时学会结合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结合文章内容,从“不可怕”和“可怕”两个角度理解分析,分别作答即可。 4.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及《师说》选段,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 ①道:学问,道理。   ②庸:岂,难道。     ③其:大概。

(节选自韩愈《师说》)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4分)

(1)无从书以观 (2)礼愈 (3)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4)吾从而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甲文中作者选择“德隆望尊”的“先达”和“硕师”为师,乙文中韩愈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关于“择师之道”,两位作者都有独到的见解,请结合文段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经历简要说说你对“择师之道”的看法。(4分)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8分)

本周,学校文学社组织了一次“我说广告语”的语文学习活动,同学们都踊跃参加。

1.小田查找了一些和“广告语”相关的材料,请你帮着梳理出一些“广告语”的特点(能写出三点即可)。(3分)

材料一: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材料二:广告语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要讲究语言的正确性与规范性,讲求表达无不良歧义,不恶俗。好的广告语能够打动消费者,让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认同它、接受它,甚至主动传播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价值与行为规范。

2.小白收集了一些不错的“广告语”,请你从中选出你喜欢的一则并说出理由。(3分)

A.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才知兴衰——“保护文化遗产”公益广告语

B.让快乐张开翅膀,看梦想瞬间绽放——“梦想中国”节目广告语

C.和您一起看世界——《环球时报》广告语

D.没有不做的小生意,没有解决不了的大问题——IBM公司广告语

E.虽为毫末技艺,确是顶上功夫——某理发店广告语

3.请你为学校历史悠久的“向日葵”文学社拟写一则宣传文学社的广告语。(2分)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6分)

1.读名著,识人物。

他“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悬珠,明皎皎双睛点漆。唇方口正,髭须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志气轩昂,胸襟秀丽。刀笔敢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

  他“面黑身矮……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上有父亲在堂,母亲早丧;下有一个兄弟,自和他父亲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

上文中的“他”是        (人名),是我国古典小说       中著名的人物。(2分)

2.读名著,写故事。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深受读者喜爱的小说,主人公格列佛极具传奇色彩的经历令人惊叹。请简述格列佛成为利立普特国(小人国)举国称颂的英雄的经过(100字左右)。(4分)

 

查看答案

根据文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6分)

菽庄花园中最让人倾心的景致是“四十四桥”,它是浅海上的曲桥,全长100多米,宛如               。桥上有枕流石、观鱼台、渡月亭、千波亭、招凉亭等。枕流石很硕大,上面镌刻着林尔嘉的墨迹“枕流”,桥绕石而过,如水因岩而分,因岩而合,别有(   );桥上有好几座亭台,渡月亭是菽庄花园中观海赏景的最佳点,若逢月夜,海波轻摇,说它是人间仙景亦不为过;每次走过招凉亭,“举手此邀月,飞花正舞春”的盈联,总让我体味到那已经远去的“良宵花解语、静日玉生香”的美好时光。

1.文段中划线的词语书写与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庄( shū)       B. 刻 (jiān )       C.联(yíng)

2.根据语境,文段中的括号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2分)

A.风趣           B.风味           C. 风情

3.根据语境,将文段中横线处的句子补充完整。(2分)

 

查看答案

品读《丰乐亭游春》,回答下列问题。(5分)

 丰乐亭游春(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这首诗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请找出。(2分)

2.请展开想象,描绘诗中展现的游人赏春的画面(100字左右)。(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