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典文学】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2分) [甲]既加冠...

【古典文学】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2分)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1.以下4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加冠若不出户

B.故余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请夫孔子之圣,

D.慕圣贤之道曾其所不能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

A.遇其叱咄 ()

B.不幸而在穷僻之()

C.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

D.若既不出()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2分)

共同之处是:                                                                  

不同之处是:                                                                  

5.有副对联,下联是:业有不精 德有不成 只因养尊处优。请你根据《送东阳马生序》做出上联。(2分)上联是:                               

 

1.B 2.有时、地方、苦于、大门 3.(1)曾经赶到百里之外,跟从同乡的前辈有识之士,拿着书本虚心请教。 (2)人研究学问,不一天天进步就会一天天落后。 4.相同点:都告诉人们读书要虚心求教。不同点:甲文叙述了虚心求教别人之艰难;乙文讲述了与别人共同讨论的必要。 5.名闻天下 文称四海 缘于心无旁骛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A.既加冠 (已经)  若既不出户(既然)    B.故余虽愚(即使)   虽有子羔、原宪之贤(即使)C.俯身倾耳以请 (相当于“来”)  夫以孔子之圣(凭借)    D.益慕圣贤之道 (更加)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为学之道”的共同之处【甲】抓住“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一句,【乙】文抓住“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这一句,通过这两句即能得出共同点:人们读书要虚心求教。“为学之道”的不同之处【甲】抓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一句,【乙】抓住“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这一句,通过分析即能得出不同之处“甲文叙述了虚心求教别人之艰难;乙文讲述了与别人共同讨论的必要。 5.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对对联的能力。对对联时除了扣住文章的内容,还要注意词性的一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下面《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1.根据选段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的括号里打“√”或“×”(2分)

A.物候学就是观察物候现象的科学。()

B.研究物候现象所用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C.“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中“这里”指“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D.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2.文中划横线一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分)

 

查看答案

阅读《谈读书》节选,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背,射箭可以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形而上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案例,如此等等。这种种心灵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治疗。

1.选段要论证的观点是:                                             

2.你能为“读史使人明智”提供一个道理论据吗?写在下面。(2分)

 

查看答案

阅读短文,完成小题。(共4分)

秘   诀

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一片树林子里玩捉迷藏,遇到过这样一位让我不能忘记的放羊老人。

那是一片茂密的林子,树冠大而枝柯繁盛,常常一个人藏起来,别人半天也不容易找到。那天,一个小伙伴藏起来,我们正要去找,放羊老人一把拉住我们,告诉我们一个在树林里玩捉迷藏的秘诀。

他说,别人藏起来以后,不要急着去找,先爬到一棵高树上看看,哪里有鸟扑棱棱飞起,那人就一定藏到那里去了。同样,藏起来的,要注意地上的动静,如果哪个方向虫鸣一下子停止了,那就意味着找的人已经从那个方向来了,你该想着换个地方……

我突然发现,以前那么多次的捉迷藏都是瞎玩,而那一刻,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以后多少年,我都让自己的人生触类旁通,因为老人简单的话语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自《辽宁青年》作者马德)

1.结合语境,在文章的结尾句填一句恰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分)

2.“而那一刻,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请结合文段说说“醍醐灌顶的感觉”是什么感觉?(2分)

 

查看答案

阅读经典名著《西游记》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八戒观之不尽,满心欢喜道:“哥啊,好去处!果然是天下第一名山!”行者道:“贤弟,可过得日子么?”八戒笑道:“你看师兄说的话,宝山乃洞天福地之处,怎么说度日之言也?“二人谈笑多时,下了山,只见路旁有几个小猴,捧着紫巍巍的葡萄,香喷喷的梨枣,黄森森的枇杷,红艳艳的杨梅,跪在路旁叫道:“大圣爷爷,请进早膳。”行者笑道:“我猪弟食肠大,却不是以果子作膳的。也罢也罢,莫嫌菲薄,将就吃个儿当点心罢。”八戒道:“我虽食肠大,却也随乡入乡是。拿来拿来,我也吃几个儿尝新。”二人吃了果子,渐渐日高。那呆子恐怕误了救唐僧,只管催促道:“哥哥,师父在那里盼望我和你哩。望你和我早早儿去罢。”行者道:“贤弟,请你往水帘洞里去耍耍。”八戒坚辞道:“多感老兄盛意,奈何师父久等,不劳进洞罢。”行者道:“既如此,不敢久留,请就此处奉别。”八戒道:“哥哥,你不去了?”

  行者道:我往哪里去?我这里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不耍子儿,做甚么和尚?我是不去,你自去罢。但上复唐僧:既赶退了,再莫想我。”呆子闻言,不敢苦逼,只恐逼发他性子,一时打上两棍,无奈,只得喏喏告辞,找路而去。行者见他去了,即差两个溜撒的小猴,跟着八戒,听他说些甚么。真个那呆子下了山,不上三四里路,回头指着行者,口里骂道:“这个猴子,不做和尚,倒做妖怪!这个猢狲,我好意来请他,他却不去!你不去便罢!”走几步,又骂几声。那两个小猴,急跑回来报道:“大圣爷爷,那猪八戒不大老实,他走走儿,骂几声。”行者大怒,叫: “拿将来!”那众猴满地飞来赶上,把个八戒,扛翻倒了,抓鬃扯耳,拉尾揪毛,捉将回去,毕竟不知怎么处治,性命死活若何,且听下回分解。

1.本文段选自《西游记》,请将下面的西游记回目与故事所发生的国家进行配伍选择:(2分)

①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间生②半身元运逢车力  心正妖邪度脊关

③脱难江流来国土 承恩八戒转山林 ④回法性西来逢女国  心猿定计脱烟花

A.车迟国

B.女儿国

C.乌鸡国

D.宝象国

                                         

2.文章划横线的句子,是语言描写,此时,孙悟空的心理应该是怎样的?请做出转换。(2分)

3.某校初三(9)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2分)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查看答案

口语交际。(共4分)

你的班主任对工作十分负责,对同学们也十分关心,只是脾气急躁了一点,这使部分同学对班主任有情绪。作为班长的你,该怎样委婉的请求班主任改正自己的不足?该怎样做同学们的安抚工作呢?

你对班主任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对同学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