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深层阅读赏析(共11分)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①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

深层阅读赏析(共11分)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①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③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④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⑤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⑥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⑦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边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决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⑧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烛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又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⑨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⑩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

1.赏析第⑦段中的画线句“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2分)

2.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3.第②段中作者说“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原因是什么?(2分)

4.第④⑤段中写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的内容能否删除?为什么?

(2分)

5.标题“光明在低头的一瞬”在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含义?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3分)

 

1.运用肖像(外貌)、神态描写。突出老妇人朴素、虔诚的宗教情感。(2分) 2.(1)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俄罗斯各式人物雕像栩栩如生,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2)委婉地批评了其肤浅和表面化,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巧妙地引出下文。(2分) 3.它们“充满奢华之气”,与宗教的朴素的精神相悖。(共2分 答“它们太富丽堂皇了,让人有一种炫目的感觉”,理解过于表面肤浅,给1分) 4.不能删除。赞美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深沉朴素的整体风格,为老妇人的出场作铺垫。(2分) 5.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老妇人在低头的劳作中真正感受到了上帝的仁爱、慈悲的关怀;二是指作者在老妇人低头的劳作中看到了人性隐忍、虔诚的光辉。(意思对即可) 探究:(示例一)同意。无论是对上帝还是对人生的理想,真正的追求不是表面的抬头仰望或言语的表达,而是为了自己的信仰所付出的牺牲和采取的行动。  (示例二)不同意。抬头仰望也是一种表达追求的方式,同时,不断地抬头仰望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和鞭策。(3分) 【解析】 1.了解小说常用的人物描写手段,明确人物描写手段对塑造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作用。作答时要进行具体分析。 2.观察语段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结构与内容的作用。此处,在结构上是引出下文,在内容上赞美了俄罗斯各式人物雕像栩栩如生,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 3.阅读文本,学会用原文的内容来理解问题,做题时,学会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答案。 4.内容情节为下文做铺垫,不能删除。 5.“光明在低头的一瞬”一语双关,既要理解其表层含义,即指老妇人在低头的劳作中真正感受到了上帝的仁爱、慈悲的关怀,又要理解其深刻内涵,即看到了人性隐忍、虔诚的光辉。表述合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注释】①衽(rèn)席:席子。    ②岈(xiā)然:山谷空阔的样子。③培塿(pǒu lǒu):小土堆。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折蛇行 (      )        (2)石底以出 (        )

(3)染溪   (      )        (4)引满酌   (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全石为底②其境过清

B.①谭中鱼百许头②不久居

C.①心乐②不知日

D.①鸣佩环②但少闲人吾两人耳

4.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作者初闻水声,“心乐之”,当看到潭中游鱼的形神姿态,妙想它们是在“与游者相乐”。本文所写景物,都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B.【乙】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在题目中,“始得”表达了第一次游赏西山的欣喜。

C.【甲】【乙】两文都是游记,都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景物时,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在移动变换中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

D.【甲】文中第二段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潭水清明澄澈的特点,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梭罗说过这样的话:我的屋子里有三张椅子,独坐时用一张,交友时用两张,社交时用三张。

② “人只有一个半朋友”,一个肝胆相照的,半个能为朋友牺牲自己利益的。所以交友只需两张椅子,一张给朋友,一张给自己。社交需要三张椅子,留一张自己坐,一张给增长的知识,一张给促膝而谈的乐趣。如果还有其它的椅子,就显得多余了。有四张,想凑一个麻将桌或牌桌;如果是五张,其中一张必是“名”正襟危坐的座位,“利”也大摇大摆地走进来,跻身其间,旁若无人地坐下,跷起二郎腿。对过着纯粹的内心生活的梭罗来说,这是无法忍受的。他是一个从社会结构中分离出来的原子,五张椅子会让他回到他原有的生活状态。三张椅子——梭罗的需要,就那么简单。

③有趣的是,我的目光穿过历史,又在居里夫人的客厅里看到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简朴的椅子。居里的父亲曾经要送他们一套豪华的家具,他们拒绝了。原因很简单: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为了不让闲谈的客人坐下来,他们没有添置第三把椅子。

④居里夫人说:“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两张椅子,让他们有了事业上携手共进的伴侣;没有多余的椅子,使他们远离了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终于攀上科学的顶峰,阅尽另一种瑰丽的人生景观。

梭罗纯粹,居里夫人高尚,在生命的质量上都是常人无可企及的。他们都没有多余的椅子。

⑥生活如椅子,删繁就简,撤掉多余的部分,你的生活就简朴、简洁、简练,而且丰富深邃了。坐上庸俗和卑劣,就坐不下伟大和崇高;坐上虚伪和暴戾,纯真和善良就无处坐落;坐上自私和冷酷,爱心和热情就无法容纳……

⑦泰戈尔说,翅膀下挂着沉甸甸的金钱是飞不高远的。同样,有了多余的椅子,你不但不能飞翔,连静坐沉思的乐趣也消失了。

⑧有时候我们的生活简单得只需一把椅子,供心灵坐坐。

1.第⑤段中说“梭罗纯粹,居里夫人高尚,在生命的质量上都是常人无可企及的”,“卢梭纯粹”“居里夫人高尚”分别表现在哪里?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或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2分)

2.文中阐述的观点是什么?(用原文中句子回答)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分)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第②段中说“如果还有其它的椅子,就显得多余了”,“多余的椅子”是指安逸的生活和世俗的名利。

B.文章开头即表明作者的观点,然后引用名人事例进行阐述。

C.文章中所提到的椅子都是指实物。

D.文章共选了梭罗、居里夫人和泰戈尔三位名人的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旌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1.对这段文字的大意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说明赵州桥非常雄伟。

B.说明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C.说明赵州桥的特点:结构巧,用料省,强度高,形式美。

D.说明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3.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A看罢浔阳楼,喝彩不已,凭阑坐下。酒保上楼来,唱了个喏,下了帘子,请问道:“官人还是要待客,只是自消遣?”A道:“要待两位客人,未见来。你且先取一樽好酒,果品肉食,只顾卖来。鱼便不要。”酒保听了,便下楼去。少时,一托盘把上楼来,一樽蓝桥风月美酒,摆下菜蔬时新果品按酒,列几般肥羊、嫩鸡、酿鹅、精肉,尽使朱红盘碟。A看了,心中暗喜,自夸道:“这般整齐肴馔,齐楚器皿,端的是好个江州。我虽是犯罪远流到此,却也看了些真山真水。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独自一个,一杯两盏,倚阑畅饮,不觉沉醉。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上人,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词调,便唤酒保,索借笔砚。起身观玩,见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题咏。A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身荣,再来经过,重睹一番,以记岁月,想今之苦。”乘其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A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A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A作”。写罢,掷笔在桌上,又自歌了一回,再饮过数杯酒,不觉沉醉,力不胜酒,便唤酒保计算了,取些银子算还,多的都赏了酒保。拂袖下楼来,踉踉跄跄,取路回营里来。

1.文段选自《水浒传》,文中的A就是人称          (填绰号)的       (填姓名),他的题诗表现了他                                                           。(2分)

2.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2分)

3.对《水浒传》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的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B.梁山好汉有一百零八将。李逵头脑简单,直爽率真;林冲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一步步走向反抗的道路。

C.选文中A“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原因是私放晁盖和杀阎婆惜,投奔花荣策划杀刘高,奋战收秦明,领军打清风寨等。

D.《水浒传》用的是古白话,有生动传神的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查看答案

语文实践活动(共7分)

1.【情景表达】为了使新闻播报更加平易自然,编辑准备在每条新闻之间加上一些承上启下的话,请你帮助他们在下面的三条新闻之间设计两段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转换巧妙。(2分)

(1)阿富汗一客机神秘坠毁,机上包括 3 名美国乘客在内的 104 人无一生还。客机失事可能是恶劣的天气所致。(据阿富汗当地媒体报道)

(2)因旅馆费用及发票问题与会议中方联系人发生争执,一外籍男子出手,女博士后在美无端遭打被拘。(据新华社报道)

(3)美国女大学生情定重庆农民,春节后准备举行婚礼,婚后两人将继续在大连打工。(据《城市晚报》报道)

(1)                                                                         

(2)                                                                         

2.【口语交际】某天放学路上,你看见一位年轻的母亲给4岁的女儿剥香蕉,并随手把香蕉皮扔在路上。你捡起香蕉皮走到她们身边,用温和的语气对女孩的妈妈说:“        

                                     。”对小女孩说:“                            

                                         。”(2分)

3.【时事新闻】3月19日,记者从黄冈教育谷项目签约仪式上获悉,中国最大的通讯设备上市公司深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与我市合资兴建教育谷项目。

据介绍,黄冈教育谷项目由深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与我市合资兴建。项目总投资10亿元,拟由中兴通讯旗下的深圳中兴网信科技有限公司和黄冈教育投资公司、黄冈中学三方合资成立。黄冈教育谷产业控股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将黄冈教育打造为中国基础教育行业的高端品牌,并实现品牌、管理及资本输出。项目位于城东新区,计划分两期,三年内建成。建成运营后将为5000人提供就业岗位,发展成为教育信息化高科技园区和高档智慧型生活及工作园区,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教育谷项目将促进黄冈由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转变,同时也成为整合我市优质教育资源、打造黄冈教育品牌、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载体。此次项目建成后,将加快城东新区人口聚集,推动市区一体开发和城东新区建设,提升我市的城市凝聚力和竞争力。

(1)为上面的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1分)

                                                                        

(2)下面是一网友读完本消息后在网上的留言,如果让你跟帖,你想说点什么呢?请给自己取一个好听的网名哦。(2分)

4.【浪花一朵】黄冈教育是灿若星辰的中国教育中的一朵美丽的奇葩,我为生在黄冈而倍感自豪!

网名:                             

跟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