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折戟沉沙铁未销,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2.___________________,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洞庭湖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曾有一句描写洞庭湖的诗备受后人赞赏,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中“月”常被用作为诗人寄托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感情的载体,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
5.人生路上有鲜花也有荆棘,只要我们勇敢面对,胸中有杜甫《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雄心和气概,就一定会欣赏到人生最灿烂的风景。
6.听着南国的风雨,梦中仿佛又回到了北方铁骑飞驰的战场,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陆游的心声。
有这样一则广告语:“人生就像一段路程,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有的人直奔目的地,忽略了沿途的风景;有的人流连沿途的风景,忘记了目的地;有的人赶路途中,偶尔驻足,美丽的风景让他忘却疲劳更好地奔向目的地。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练习。
母爱:生而为一棵树
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一幅很简单的画面拨动了我的心弦。
是那种很老很旧的仿日式小楼。略显笨拙的门廊下,站着一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子,手里摆弄着一只红艳的蝴蝶结。在她的身后,她的母亲贴近她站着,正在细细地为她梳头。晨光从街对面的楼顶上斜铺过来,将门廊分成界限清晰的两部分,一明一暗。小女孩就站在这水一样的阳光中,全身流淌着透明的新鲜与灵气,像摇曳在晨风中的一朵新蕾。母亲则被推在暗影里,辨不清面容,只有恒久的安详与幸福隐约在眉宇间。也许是谁说了个笑话,母女二人忽然开心地笑起来,满门廊都鼓荡着,拥塞着灿若朝霞的笑声。
似乎有一双手抚过我的心灵,温暖立刻弥漫了全身。记忆的叶片纷纷飘落,家的面貌从遥远的地方一下子飞到了眼前。
那是一片亲情的海啊!
母爱就从云蒸霞蔚中突现出来,如雨后的彩虹,满世界一片澄明。我试着用诗的触角感知她,于是,我看见一棵缀满花朵的树,安详地沐浴在阳光中。
譬如一株柳。
就是在城市和乡村都极易见到的那种树。春天里披一身鹅黄,仲夏里撑一地浓阴,安安静静地生长在每个人的视野中。雨天里或者阳光下,她更像一位淡妆肃立的女子。她的普遍导致了她的普通,而她天性的安静又使她默默无闻。漫漫旅途中,在路旁或水边,能有几人会因为一株柳的突然出现而驻足慨叹?只有当脚步接近荒原接近情感的边缘地带时,对于绿的渴望才使旅人回头寻觅。在远方,那株柳仍然绿意葱茏地独立在风中。这道遥远的风景很容易使人伤感,旅人便很自然地想起了童年和少年的大段时光。
那么,母爱生而为一株柳。
譬如一株枣树。
小巷的土墙边,山涧的崖畔上,河埠头,沟谷中,似乎没有什么条件可以限制她的脚步。她的躯干生来与粗壮无缘,春天里她静立一隅,瘦弱单薄,很让人担心,让人怀疑那样绵软甘甜的枣子是不是这样的躯干捧出来的。然而不久就证实了,面对秋风中挂满枝头的小灯笼似的红果,没有人否认那是她苦心凝聚的爱的糖汁。那份甘香穿越寒暑,历久弥香,引着漂泊的游子不远万里,叩响家门……
她的生命力是如此顽强,她从未苛求更多的水、空气和阳光,她不需施肥、浇水,似乎也没有人想过要为她施一点肥、浇一些水。在乡人的眼里,她的生长开花结果似乎都是自然而然的事,用不着为此大惊小怪费力伤神。他们在秋天里采摘她的果实时不必稍存愧疚或者感激。
那么,母爱生而为一株枣树。
……
面对一棵树,在接受了她浓阴的慰藉之后,在分享了她生命的果实之后,我们是否想过要为她做点什么,比如为她遮一遮风挡一挡雨,比如坐下来倾听她心底的诉说,比如尽我们的力量给她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微笑……
那么,面对母爱呢?
面对母爱,正如面对一棵树,我们心清如水,倾听叶落的声音……
1.文章开头描写了一幅母亲为女儿梳头的画面,请回答:(1)这幅画面表现了什么主题?(不超过6个字)(2)画面给人的感受怎样?(不超过6个字)(4分)
2.“我试着用诗的触角感知她,于是,我看见一棵缀满花朵的树,安详地沐浴在阳光中。”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
3.为什么说“母爱生而为一棵树”?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的比喻 都写出了母爱的什么特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6分)
4.相信你对母爱也有自己的理解,请用两组比喻来表达对母爱的体会。(4分)
例句:
母爱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使你神清气爽。
母爱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慵懒消沉时,优雅的旋律飘荡,使你眼前一片青葱。
(文言文)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片段,完成后面题目。
【甲】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战。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A.成,将以攻宋问:“何以战?” |
|
B.愿借子杀之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
C.义不杀少而杀众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
|
D.吾义固不杀人舍生而取义者也 |
2.解释划线字词。(4分)
(1)请献十金( ) (2)不可谓知类( )
(3)肉食者鄙( )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3.翻译句子。(4分)
(1)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同样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子墨子和曹刿各采取了怎样的做法?你赞成他们的做法吗?为什么? (4分)
口语交际。
小明同学缺乏人生理想,没有学习热情,看到电视报道大学生找工作难后,更是心灰意冷,总觉得能拿到初中毕业证书就行了。作为他的好友,你将如何劝说他呢?(2分,60字以内)
你可以这样说:
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
2.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人们常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 来形容有的人在充满诱惑的环境里挡不住诱惑,但有人却做到 。(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原文回答)
6.诗歌中有情趣,亦有理趣,耐人寻味,令人深思。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沉舟侧畔千帆过, ① ”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深刻哲理;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传达了高度决定视野的哲理意蕴;王湾在《次北固山下》用“ ② , ③ ”巧妙地点出了时序更替的自然理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