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下面提供的内容回答问题。(2分) 小王一天没来上班,厂里有人说小王要跳槽。到...

根据下面提供的内容回答问题。(2分)

小王一天没来上班,厂里有人说小王要跳槽。到晚上,厂长到小王家找小王谈了很久,很晚才从小王家出来。厂长对送出门来的小王说了一句:“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呀!”

厂长对小王说的话本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意是:我十分想挽留你,可是你另有打算,我也没办法了。 或:我满怀诚意地劝说挽留你,可是,对明月真诚的付出和期盼没有赢得明月的“回访”,明月却“照沟渠”,“未照我心”,这恰如你毫无回心转意,我真的没办法了(表达一种失落和无奈)。 【解析】从语言交际来理解言外之意,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先选出汉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然后任选四个注音的字或错别字的改正字,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    )(4分)

A.爆乱qiáng褓英雄倍出草菅人命

B.肖像亵渎不寒而栗不记其数

C.cè隐芳馨天轮之乐望眼欲穿

D.涟yī阴霾顶礼膜拜通霄达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50分)

杨丽萍的舞蹈来源于自然。她热爱自然的舞蹈,她常常模仿“向着光明和美好运动”的向日葵,也常常躲在菩提树后面看孔雀散步,从自然中汲取营养。到中央民族歌舞团后,被要求练芭蕾舞的基本功,她很不适应,即使周围人都看不起,她仍然坚持自然跳舞,独创了适合自己的一套练功方法,直到她因自编自演的独舞《雀之灵》而一举成名。

《云南印象》的投资商因为不理解杨丽萍的自然舞蹈而撤资,杨丽萍就靠自己拍广告、走穴养活歌舞团,坚持排演。《云南印象》出演就遇到“非典”,只有一个观众,只演了一场。在一片骂声中她也坚持下来了,直到《云南印象》获奖。“这个时代,取悦观众是相对容易的,时代需要什么就制造什么。但是给我再多的钱,我也不会迷失自己的艺术方向。”

杨丽萍让我们看到了坚守的力量。

请以“坚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校名。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完成小题。(8分)

“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全民读书月活动已经启动,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进行以“身边的读书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

1.如果你的选题是“身边人的阅读习惯”,你想展开一次调查,请设计一个调查问题。(2分)

2.湖北日报联合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图书馆、荆楚网,推出“湖北人阅读习惯调查”,下面是调查中获得的一些资料,请作分析并围绕“读书目的”写出你的结论。(4分)

【材料1】

关于读书目的的调查

项目

增长见识

兴趣

就业

提拔

升学

致富

研究

消遣

其他

比例

59.5%

51.9%

6.1%

4.1%

4.1%

2.3%

8.2%

23.7%

4.9%

【材料2】

记者随机采访了正在自助图书馆借阅书籍的市民,当问及他们一般借阅什么方面的书时,李女士说她听说医食同源能够防治疾病,特地来借相关的书籍回去学习。王先生说他对摄影特别感兴趣,这次借阅《美学与摄影》是想多了解一些摄影的美学意义。有不少的借阅者都和他们一样。记者发现人们读书的目的并不功利化。

3.在活动过程中,你们学校决定由你做代表去邀请冯教授来学校作报告,给正在求学阶段的学生讲讲读书的原则和方法,你准备这样和冯教授做沟通:“        。我们都期待着您的精彩报告!”(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8分)

藏书忧(节选)

近年来我搬了好几次家,每次搬的时候都引来许多围观的人。家具没有什么好看的,就看那一捆捆递接不完的书。搬前几星期就得请几位学生帮忙,把架子上的书按次序拿下来,扎成一捆捆的。这是个劳累活,有两位学生手上还磨出了水泡。搬的时候采用流水作业,一排人站在楼梯上,一捆捆传递下去。书不像西瓜,可以甩着来,一捆书太重,甩接几次就没有手劲了。摔破一个西瓜不要紧,摔坏了书却叫人心疼。因此,这支小心翼翼的传送队伍确实是很有趣的,难怪人们要围观。

我当然称不上什么藏书家。好书自然也有不少,却没有版本学意义上的珍本和善本。我所满意的是书房里那种以书为壁的庄严气氛。书架直达壁顶,一架架连过去、围起来,造成了一种逼人身心的文化重压。走进书房,就像走进了漫长的历史,鸟瞰着辽阔的世界,游弋于无数闪闪烁烁的智能星痤之间。我突然变得琐小,又突然变得宏大,书房成了一个典仪,操持着生命的盈亏缩胀。

一位外国旅游公司的经理来到我的书房,睁大眼睛慢慢地巡视一遍,然后又站在中间凝思良久,终于诚恳地对我说,“真的,我也想搞学问了。”我以为他是说着玩玩的,后来另一位朋友告诉我,这位经理现在果真热心于跑书店,已张罗起了一个很像样子的书房。我想,他也算是一位阅尽世间美景的人了,何以我简陋书房中的杂乱景况,竟能对他产生如此大的冲撞?答案也许是,他突然闻到了由人类的群体才智结晶成的生命芳香。

罗曼·罗兰说,任何作家都需要为自己筑造一个心理的单间。书房,正与这个心理单间相对应。一个文人的其他生活环境、日用器物,都比不上书房能传达他的心理风貌。书房,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

我的家一度在这个城市的东北部,一度在喧闹的市中心,现在则搬到了西南郊。屋外的情景时时变换,而我则依然故我,因为有这些书的围绕。有时,窗外朔风呼啸,暴雨如注,我便拉上窗帘,坐拥书城,享受人生的大安详。是的,有时我确实想到了古代的隐士和老僧,在石窟和禅房中吞吐着一个精神道场。

然而我终究不是隐士和老僧,来访的友人每天络绎不绝。友人中多的是放达之士,一进书房便爬上蹲下,随意翻阅。有的友人一进门就宣布,不是来看我,而是来看书的,要我别理他们,照样工作。这种时候我总是很高兴,就像自己的财富受到了人们的鉴赏。但是,担忧也隐隐在心头升起,怕终于听到那句耳熟的话。那句话还是来了:“这几本我借去了!”

我没有学别人,在书房里贴上“恕不借书”的布告。这种防范密守,与我的人生态度相悖。我也并不是一个吝啬的人,朋友间若有钱物的需要,我一向乐于倾囊。但对于书,我虽口头答应,心中却在嗫嚅。这种心情,大概一切藏书的学人都能体谅。

我怕人借书,出于以下三方面的担忧。

其一,怕急用的时候遍找无着。

自己的书,总或多或少有内容上的潜在记忆。写文章时想起某条资料需要引证,会不由自主地站起走向某个书架,把手伸到第几层。然而那本书却不在,这下就慌了手脚,前后左右翻了个遍,直闹得脸红心跳、汗流浃背。文章一旦阻断,远比其他事情的暂停麻烦,因为文思的梳理、文气的酝酿,需要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有时甚至稍纵即逝,以后再也连贯不上。有的文章非常紧迫,很可能因几条资料的失落,耽误了刊物的发稿,打乱了出版社的计划。于是只好定下心来,细细回想是谁借走了这几本书。想出来也没有用,因为这种事大多发生在深夜。

借书的朋友有时也很周到,经过反复掂量,拿走几本我“也许用不到”的书。其实文章一旦展开,谁知道用到用不到呢。有时我只好暗自祈祷:但愿最近真的用不到。即如我写这篇文章,几次想起周作人几本文集中有几条关于藏书的材料,可惜这几本文集不知被谁借去了,刚才还找得心急火燎。

其二,怕归还时书籍被弄“熟”弄脏。

这虽是外在形态的问题,对藏书的人来说却显得相当重要。藏书藏到一定地步,就会对书的整体形式重视起来,不仅封面设计,有时连墨色纸质也会斤斤计较。捧着一本挺展洁净的书,自己的心情也立即变得舒朗。读这样的书,就像与一位头面干净、衣衫整齐的朋友对话,整个气氛回荡着雅洁和高尚。但是,借去还来的书,常常变成卷角弯脊,一派衰相。有时看上去还算干净,却没有了原先的那份挺拔,拿在手上软绵绵、熟沓沓,像被抽去了筋骨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书店里还有这本书卖,我准会再去买一本,把“熟”了的那本随手送掉。

或问:“你不是也购置远年旧书吗,旧书还讲究得了什么挺拔?”我的回答是:那是历史风尘,旧得有味,旧得合乎章法。我们不能因为古铜鼎绿锈斑剥,把日常器皿也都搞脏。

其三,怕借去后彼此忘掉。

我有好些书,多年不见归还,也忘了是谁借的,肯定永远也不会回来了。我坚信借书的朋友不想故意吞没,而是借去后看看放放,或几度转借,连他们也完全遗忘。3年前我去一位朋友家,见他书架上一套《阅微草堂笔记》十分眼熟,取下一看,正是我的书,忘了是什么时候被他借去的。朋友见我看得入神,爽朗地说:“你要看就借去吧,我没什么用。”这位朋友是位极其豁达大方的人,平生绝无占他人便宜的嫌疑,他显然是忘了。那天在场友人不少,包括他的妻子儿女,我怕他尴尬,就笑了一下,把书放回书架。那是一个20年代印的版本,没有大大的价值,我已有了新出的版本,就算默默地送给这位朋友了吧。好在他不在文化界工作,不会看到我的这篇文章。

但是,有些失落不归的书是无法补购的了。有人说,身外之物,何必顶真?这些书曾经参加了我的精神构建,失落了它们,我精神领域的一些角落就失去了参证。既有约约绰绰的印象,又空虚飘浮得无可凭依,让人好不烦闷。不是个中人很难知道:失书和丢钱完全是两回事。

藏书者就这样自得其乐,又担惊受怕地过着日子。

(文/余秋雨,有删改。)

1.文章结尾处作者写道:“藏书者就这样自得其乐,又担惊受怕地过着日子。”通读选文,他“自得其乐”是因为                       ,他的“担惊受怕”则是因为                         。(4分)

2.仔细品读下面语句,结合划线词的含义,说说这句话传达出“他”怎样的心境。(4分)

他突然闻到了由人类的群体才智结晶成的生命芳香

3.文章的标题为“藏书忧”,重点应该是写“忧”,为什么作者却花了大量笔墨写“乐”?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作简要分析。(4分)

4.作者为什么说“失书和丢钱完全是两回事”?综观全文,说说其中的缘由。他的“藏书忧”让人们领悟到作为一个读书人,应该怎样对待借来的书?(6分)

 

查看答案

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关语句。(8分,每空2分。)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

2.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的诗句与杨慎《临江仙》中 “一壶浊酒喜相逢,                   ,都付笑谈中”的诗句都表达了一种英雄面对历史洪流的无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